“殿下,你跟著皇上學習帝王心術,應該知道皇上非常注重皇權的集中。”
“我曾經說過帝王心術不行,指的是它的弊端。”
“以上治下就是一大弊端。”
“但帝王心術也有其優點,你想要將兩者進行兼容,這想法很不錯,但前提是必須有專權。”
“傳承了數千年的儒家底蘊雄厚,誰都不可能瞬間就將它鏟除。”
“但殿下必須知道,儒家一旦做大,就像當年的胡惟庸和李善長他們那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相權已經能夠制衡皇權,甚至凌駕皇權至上,你覺得,是讓相權消失,還是讓皇權消失?”
“你覺得相權跟皇權能兼容嗎?”
宋隱一連串的問題,問得朱標啞口無。
胡惟庸曾經是大明內公認的大儒。
李善長雖然退居二線了,但仍然是大明權勢最大的大儒。
“我之所以同意皇上打壓儒家,是因為大明向前發展,不能被思想還停滯在千年前,毫無創新的儒家來干擾。”
“儒家想要復興壯大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控制大明嗎?”
“儒家思想跟皇權專制必然會有沖突,也肯定會威脅到皇權地位。”
“這樣你覺得皇上還能坐得住?大明沒有危險嗎?”
宋隱說到這里,朱標終于有所領悟。
他此時才明白,宋隱并非認為帝王心術一無是處,他一直貶的也只是帝王心術的弊端罷了。
而儒家問題,因為歷史悠遠,放任下去是隱患,所以必須打壓。
只是朱標卻覺得打壓力度有些過了。
“但是宋師,那也沒有必要對儒家趕盡殺絕吧!”
宋隱聽到這話,笑了,“殿下,要發展就要有所犧牲。”
“如果儒家的犧牲,能讓大明進入盛世,那這樣的犧牲不是也很值得嗎?”
“再說了,他們一直獨斷專行,固步自封,這樣的思想被歷史淘汰是必然的。”
“我在科舉改革上還給他們留了兩成的機會,也是希望他們當中有人能夠從中脫穎而出。”
宋隱這話讓朱標無法反駁。
這段時間,他從宋隱和朱元璋身上學到了太多的制衡手段。
朱標第一次意識到想要當一個好皇帝,太難了。
朱標對于科舉改革制度的事情沒有繼續阻攔,宋隱終于定稿,將此事通過洪武日報刊登出去。
畢竟,科舉改革跟教育改革頭尾呼應,相互關聯。
大明進行科舉改革的消息,通過洪武日報,瞬間傳遍了大明各角落。
所有人都為之瘋狂。
正在寒窗苦讀的儒生學子徹底傻眼了。
他們苦讀各種經書,未曾想,卻聽到這么一個晴天霹靂,根本接受不了這個事實。
那些有名氣的大儒氣得捶著胸口,差點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