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朝臣都以為,國企是為了提升大明經濟而誕生的產物。
想不到還有儲備及培養人才的作用。
如此一來,再殺幾個貪官,再株連一些官員,也不用擔心官員不夠用的問題了。
朱標卻是思索片刻后詢問,“宋大人,本官記得,國企中的許多官員,都是由商人擔任吧?”
“這些商人身份的官員,有能力治理地方嗎?”
朱標這么問,顯然問到了點子上。
國企里的官員,通過科舉招進來的還是少數,絕大多數都是由商人擔任。
朱標質疑的就是這部分商人的身份的官員,能否勝任。
面對朱標的疑問,宋隱微微一笑,“沒有什么不合適,這些原先是商人身份的官員,進入國企后,經過多年歷練,已經成長起來。”
“他們沒有學子那般書生氣,也沒有只學會了理論卻沒有實踐經驗的弊端。”
“讓他們去治理州府,他們會把整個州府當成自己的生意去經營,經濟自然會穩健發展。”
“而且商人的優勢就是圓滑,最擅長與人打交道,所以即使是受到淮西一派影響力極大的州府,相信他們都能游刃有余。”
“因而臣認為,讓他們去各州府補缺,是最恰當的人選。”
宋隱說完,朱標贊賞的直點頭。
如此一來,朝廷在補充新鮮血液時,就沒有那么多顧慮。
將會得到很大程度杜絕那種德不配位,力不從心的情況。
畢竟按照舊的體制,通過科舉甄選官員的辦法,根本無法保障官員體系正常運轉。
宋隱的辦法,既能隨時為大明官員體系補充新鮮血液,又能保證派遣的官員經驗和能力兩者都兼備。
這樣的結果,讓朱元璋和朱標都非常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