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白這兩天忙的天昏地暗的,根本就沒有時間關注這些,這常江集團的一筆賠償,讓華青控股集團的資產在迅速的膨脹著。
但是有時候也會出現貪多嚼不爛的情況,所以選擇什么樣的資產,必須要合理的配置。
確保多出來的資產是對于華青控股集團原有的資產,是有增值和閉環商業生態圈二代作用。比如說房地產行業,要過來一家物業公司,那么可以幫助華青控股集團的地產產業鏈,完成一個下游環節的經營,要過來的一家建筑公司,同樣是生態圈里邊的
增值。
但是要是要過來一家水泥廠,一家磚廠企業,如果經營不好就會成為累贅還需要輸血。
比如說家電行業,也是同樣,需要上游和下游的閉合,需要加入進來的資產能夠增值,而不是造成負擔,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這方面的選擇,一個要看在產業上所處的行業的上下游的情況,另外一個就是要看華青控股集團自己本身,要結合自身的情況。
比如說常江集團讓出來的有一家煤礦集團的控股權,沒錯,煤礦是挺大的。
這兩年煤炭的經營還是不錯的,要過來是絕對穩賺不賠的。
但是從現階段考慮,首先華青控股集團從來就沒有涉足過煤炭產業,要是進入這個行業的話,首先就是會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從頭進入。運營過程中涉及到鐵路,涉及到承運公司之類的,這里邊條條框框的,一些明面上的規矩,背地里的規矩很多。一頭扎進去,一開始就不用想要賺錢,不把這里
的事情給摸清楚了,
根本就不用考慮盈利的事情,不賠錢不出事就算是不錯了。
從長遠來看,煤炭之類的資源性行業,受到的調控之類的又很多,國家的政策也在不斷的變化,畢竟是資源性的行業。
都是根據經濟的變化調整的,就像是原來的石油行業,原來的時候也是有民營企業進入的,但是現在一個調整。
當然了,這些民營企業不虧就是了,但是姜小白考慮的卻不是虧損還是盈利的問題。
說實話,企業的規模龐大了,這邊賺錢,那邊虧損一點,總體上來說不管怎么樣,都是賺錢的。
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企業做大了以后,肯定會在某個行業里邊成為龍頭企業,甚至是幾個行業里邊都是龍頭企業,扛風險能力非常的強,即使有點虧損也是能夠承受的起的。
所以最后結算下來,整體上肯定是處于盈利的狀態的。
所以虧損不虧損的先不說,關鍵是要考慮這個企業對于集團的長遠發展來說,有沒有幫助。
如果有,那哪怕是暫時虧損的,也值得花時間去經營,但是如果從長遠來看沒有幫助,哪怕能夠盈利賺點錢,但是也不值得去經營。
這就是大集團和小企業之間考慮問題的區別,階段不一樣,考慮的也不一樣,當初在建華村的時候,姜小白也不會考慮這么多,什么賺錢就干什么。
眉毛胡子一把抓,都他媽的要吃不上飯了,過年還需要出去躲債去,考慮這么多那就真的成了傻子,沒有選擇的。
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要是再那么干,就是自尋死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