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暫時將盧象升陣亡的悲傷給隱藏在心中,目前有更加棘手的問題擺在他的面前,兩紅旗正在往錦州方向集結,這意味著什么好像有些不而喻。自從前一次遼東大戰結束之后,大小凌河被清兵占領,現在明清雙方的分界線就在錦州,整個錦州已經成為了抗擊清兵的最前線。目前錦州總兵是前次遼東大戰負傷后送的吳襄,祖大壽開城投降了皇太極,遼東大戰結束之后,傅宗龍便將吳襄重新調回錦州,駐防在錦州一線,跟兩紅旗對峙。
天雄軍被抽調之后,洪承疇將整個遼東軍鎮的防御基本分成了三塊,處在最前線的自然是吳襄防守的錦州一線,洪承疇給吳襄配備了步兵一萬五千,騎兵三千,這一支部隊也算是遼東軍鎮除了天雄軍之外的主力部隊了,其中很多人都是以前遼東軍戶家族出來的士兵,還有一些是以前袁崇煥留下的關寧軍的老底子,家中有不少親屬都參加過關寧軍,以這些人為班底打造了一支新遼東軍的主力,洪承疇便將這些人一股腦全給了吳襄,算是頂在了最前沿。第二就是洪承疇自己鎮守的寧遠,有步兵兩萬人,這些士兵的素質就要差很多,基本上都是遼東原來的衛所兵,反正洪承疇將他們集中在一起,跟自己一道坐鎮寧遠,萬一吳襄那邊有事,就從這些人當中抽調兵力去前線支援。最后就是緊密聯系山海關的前屯防線,由總兵官王廷臣駐守,不過因為那里是遼東軍鎮的大后方且靠近山海關,所以沒必要用精兵,洪承疇便將所有招募來的新兵全部交給王廷臣,一方面是負責前屯防務,另一方面也是讓王廷臣給他們訓練,希望以后能達到一定的作戰水平,這一批人也有近兩萬。
最后就是幾位大將的家丁衛隊之類的兵馬,約有一兩千人,也就是說洪承疇目前手頭能調動的總兵力大約是六萬人,這基本上也是遼東軍鎮的極限兵力了,洪承疇即便是再想招募新兵或者組建民團,他手中的軍餉也不允許了。光是這六萬兵馬的餉銀就已經缺斤少兩,朝廷的遼餉隨著局勢的艱難也不是一次性撥付,而是分批運來,洪承疇也只能優先供給吳襄的部隊,新兵那邊還好一些,主要是寧遠的這些衛所兵有不少怨,洪承疇能理解,但是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如今接到了前線急報,洪承疇內心便咯噔一下,其實當盧象升走后,洪承疇便有意識的加強了前線的防御,并且他也知道,皇太極在遼東肯定也有不少探子,天雄軍出征的事情瞞得了一時瞞不了一世,皇太極遲早會知道,遼東這一塊地方一直是皇太極關注的焦點,明軍始終駐扎在這里,就像是一根魚刺扎進了咽喉,若是大清國不拿下遼東,大明就始終有前進的基地,不錯,現在大明內憂外患沒有精力在遼東方向取得突破,但是以后呢?
若是大明能順利將內部問題全部解決掉,會不會重新將目光放在遼東?大明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口基數,只要朝廷能正常運轉,可以源源不斷調集兵馬投入遼東,不錯,當年薩爾滸之戰,大明確實損失了十幾萬精銳,但是真的追究起來,這十幾萬精銳也不算什么,大明百萬大軍,難道還選不出十幾萬精兵嗎?這個道理皇太極不會不明白,所以他遲早要對遼東下手,天雄軍不在,現在正是此消彼長,遼東實力最弱的時候,只不過因為皇太極接連在草原方向用兵,所以兵力捉襟見肘,且不能兩線同時開戰,所以才暫時沒有對遼東動手,而現在,盧象升陣亡,洪承疇知道,皇太極的入關戰事恐怕已經結束了,那么這時候重新將目光放入遼東,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讓吳三桂來見本督。”洪承疇對身邊一個衛士說道。衛士立刻抱拳出了大門,洪承疇負手走向正堂,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不一會,便有一名頂盔貫甲的年輕武將在親兵的帶領下走了進來。只見那武將身材高大、容貌硬朗,一對劍眉下方的雙眼炯炯有神,入了大堂便直接來到洪承疇面前,推金山倒玉柱拜倒,“末將參見督師!”洪承疇立刻笑著起身將吳三桂扶起道:“賢侄快快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