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區》放映結束,走出電影院,許多觀眾還在熱烈討論方才的結尾。
張康也有點意猶未盡,對他來說,這部電影的質量,是完全符合他對葉知秋作品的期待,甚至還要更好的。
“你覺得怎么樣。”張康扭頭問向身旁的女友。
女友想了下,老實道:“拍得挺好的,劇情很精彩、緊湊。”
“但這種風格我不太喜歡,還是更喜歡比較輕松、陽光一點的。”
張康點點頭,覺得這也正常。
《無人區》是一部現實題材犯罪片,影片里的人物,可以說是“全員惡人”都不為過,全片充斥著各種陰險、暴力、黑吃黑的橋段。
老實說,這風格實在和“陽光”扯不上什么關系。
但比起當下許多“強行煽情”、“強行積極向上”的電影,張康反而覺得《無人區》更符合他的胃口。
看電影不就是為了爽嗎,誰也不是奔著學什么“真善美”大道理來的,爽就完事了!
和張康有同樣想法的觀眾不在少數,隨著全國各地不少影院相繼上映《無人區》,網上關于這部片的討論熱度也逐漸升溫。
“一個字,爽!”
“臥槽,回過頭想想,整部片子好像找不出一個好人啊!”
“不至于吧,潘肖最后良心發現,回頭救了嬌嬌。嬌嬌回到城市后,不也回到正途找工作了嗎?這兩個應該算好人。”
“嚴重不同意,難道壞人做了一次好事,就成好人了嗎?黑心律師潘肖為了錢,在法庭上昧著良心為盜獵團老大辯護;為了回去救嬌嬌,故意制造事故讓警察重傷,要不是他幫多布杰無罪釋放,早就沒后面那么多事了。”
“現在回想最后的結局,應該是很隱晦地講了嬌嬌沒找到工作,再次回到酒吧做起了陪酒女,因為她與社會脫節了,沒有技能,只能靠這個生存,只能說她是個可憐人,但不能算好人。”
“其實爭論‘好人’還是‘壞人’沒有什么意義,因為這都是針對‘人’來說,建立在社會道德標準體系下的。但在這部電影中,葉知秋想表達的應該是在無人區、包括現代社會中中,人和野獸沒有區別的,一切都是為了生存與利益,從這個角度去看,影片中很多行為就容易理解了。”
“現實題材犯罪片+公路片,這種類型在國內真的很少,竟然還是由一名新人導演拍出來的,難得啊。”
“樓上正解,這也是我佩服葉知秋的地方,第一次執導,手法老練,根本看不出是新人導演。沒有像某些年輕導演一樣,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搞很多花里胡哨的,整部電影完成度很高,要表達的東西清楚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