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六國的人跟在陳勝的后面,在秦朝主力和陳勝完成大規模的消耗之后,嗷嗷的選擇復國。
結果,卻是在章邯的沖擊之下,逐個崩潰。
之后,貴族士族們,眼看著六國他撐不住場面,轉而,就去支持那些原本是六國的宗室之外,卻影響更大的集團,比如項梁和項羽等等。
結果,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其中真的算得上六國宗室之后的,不過五家。
楚國,更是被項羽自己以西楚霸王給奪舍了。
所以,那些自認為是能延續了上百年的諸侯們,以為但凡有一些希望,自己的諸侯國就能光復自己的祖宗基業,就能馬上回來,其實多少有些想當然了。
秦會亡,但,貴族們和士族們,是最不會念及舊情的了。
跟著誰有好處,他們自然會跟著誰。
秦朝因為對關中關外的利益分配的失衡,導致這些山東貴族們不滿,所以,在秦朝遭遇一起浩蕩的農民起義之后就迅速陷入土崩瓦解。
這些貴族們,自然是發揮了不少的力氣。
但,等到他們打著六國諸侯復國的名義結果卻沒有達到所預想到的效果之后,他們又馬上改弦更張,去投到了更為強勁的勢力的名下。
這也是非常滑溜的操作。
乃至于,在劉邦擊敗了項羽,一統的天下成為了新的皇帝之后,他的心里反而是充滿擔憂的。
因為,他就是一個毫無祖宗基業的新的皇族,既然他可以,那別人,是不是也可以?
這個在法理上,本身就已經把舊秩序給擊碎了,而新秩序并沒有得到潛有力的保護的時候,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劉邦才會施行強力的分封,然后對異性諸侯們大肆的打壓消滅。
當時需要用你們來對付項羽,現在項羽都沒了,那自然開始對付你們了。
而等到這些異性諸侯被消滅之后,豐沛集團的那些功臣,又被劉邦擺到了餐桌前。
只不過,這一部分的新晉貴族們,規模過于龐大,而且,還是整個漢朝朝廷的建國主體。
所以,劉邦最多只能用力敲打分化一下蕭何,然后在臨死之前對呂后與委以重托,讓她來對付這些豐沛集團的老臣老哥門。
呂后算是成功了一半,但最后也是因為私心過甚而造成了新的失衡,以至于身死族滅。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