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為難地互看了眼。
人群中的一個男記者終是讓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站了出來。
“我來開!”
人說完,已經熟練打開了直播,并對著鏡頭讓了個簡短介紹后,很尖銳地把話題轉向了時漾:
“時小姐,目前事故調查結果已出,調查結果顯示是設計師設計過程未考慮到二級效應,大懸挑結構在變形后會產生附加彎矩,設計計算中忽略此效應導致承載力不足,以及懸挑根部抗彎鋼筋錨固長度不夠導致的坍塌,請問您對此怎么解釋?”
時漾從最近的記者手中接過話筒,看向鏡頭:
“首先發生這么大的事故我很震驚和難過,后續我也會跟進處理整個事故,給傷者及傷者家屬和公眾一個交代。其次,對于您說的是設計師原因導致的事故,針對這份調查結果,我有兩個疑問:第一,現場坍塌的結構,是否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就是我設計圖紙上結構,如有,能否現場向公眾展示?第二,調查團隊是否對坍塌是提的混凝土進行了鉆芯取樣?是否對斷裂的鋼筋進行了力學性能試驗?”
記者被問住,他們的采訪預案只有代表公眾對設計師的討伐,并沒有針對設計師疑問的答案。
時漾看著他們,繼續道:“你們希望還公眾一個真相,我也希望還公眾一個真相,我們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以能否煩請各位先回答我剛才的兩個疑問?”
沒有人回答,也回答不了。
“我的設計圖紙嚴格按照相關規章制度進行,開工前也經過了相關的審核和論證,手續合法合規,但事故調查結果并沒有給出相應的詳細佐證證明。”時漾說,看著鏡頭,“我的訴求很簡單,請各位先回答我前面兩個問題,我們再來探討是否設計導致的問題。”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