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浮光嘆道:“也沒發生過什么特別的事情,不過公孫景和鬼王,算是同病相憐。鬼王生前是大戶人家的千金,遭遇強盜后一家慘死,她才變成了厲鬼。”
“那個年代強盜橫行,喜歡打家劫舍,公孫景家里也曾遭遇過強盜,只不過他運氣好,遇到了他的師父,救了他一命。”“那時候公孫景才三歲,所以他和鬼王的身世,其實是一模一樣。”
“而且公孫景這個人,知行合一,在他決定要感化鬼王之后,他就一心一意地教導鬼王從善。”
李浮光搖了搖頭:“只是鬼王生性驕躁暴虐,不太服從管教,雖然沒有做出過分的事,但也經常跟公孫景對著干。”
“其實道覺從來沒看出過他們兩個有男女之情,但也確實沒想到,公孫景竟然肯為了鬼王,放棄成仙得道的機會,并且還在陰間長守一千多年。”
“我覺得至少在最后,鬼王肯被公孫景感化,她對公孫景肯定是有著一種情感的。”
聽李浮光說完,我再度感慨,原來真的是我淺薄了。
人和人之間的情感,怎么能用一種情感來概括。
公孫景本就是個宅心仁厚的人,他和鬼王的身世又如此相同,而且兩個人相處了半年之久,加上回道觀度化的那半年,長久的相處肯定會有著一些深厚的感情。
不過他肯長守鬼王一千多年,又以身去幫鬼王償還孽報,這當真令人贊嘆和佩服。
至于到底有沒有男女之情,還是不要胡亂猜測了,顯得不太尊重。
我盡量把李浮光和道覺和尚給區分開,好幾次我差點把他當成道覺來提問。
而且我看得出來,他很排斥道覺和尚和邪佛的身份,他只喜歡李浮光這個身份。
“那道覺和尚黑化后,是什么時候建立那個組織的?他建立組織,是為了尋找公孫景的轉世嗎?”我問道。
李浮光回憶了一下,說:“大概是在公元600年的隋朝,隋煬帝楊廣稱帝的前兩年,道覺和尚便開始廣收門徒,以尋找公孫景的轉世。”
“他以為公孫景是懷著怨氣而死,死后應該得不了道,因此會被打入輪回重新修行。只是他沒想到,公孫景不僅通過了三官大帝的審核,并且還主動放棄了成仙得道的機會,就為了超度鬼王。”
“比起修行……道覺始終是趕不上他的,否則也不會入了魔。”
說到這里,李浮光看著地板,沒有看我。
他潛意識里,還是否認不了自己是道覺的身份,更把我當成了公孫景。
“組織建立的初期,其實并沒有多少人,加上一直沒有公孫景的下落,道覺只能不斷擴大規模,發展到后期,組織的成員人數已經達到了一個恐怖的數字。”
李浮光繼續說道:“要管理這么大的一個團體,并且要所有人都忠心耿耿,所謂的規矩和規則,顯然沒用,只有孵化出一個虛無而又強大的神靈,用虛無的教義去滿足每個人的欲望,才能讓所有人都臣服。”
“于是這個團體的人就有了所謂的‘信仰’,而這個信仰,就是邪佛,而邪佛的形象,便是以道覺為原型孵化出來。”
“加上他天生三眼,他只要站在那兒,所有人都會毫不懷疑地相信,他就是無所不能的神靈。”_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