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一怒之下伙同其他人殺了參將和當地的縣令,發動了兵變。
他叫李自成
王忠等人走進驛站后發現驛站里很空,不但沒多少驛卒,就連牲口也沒有幾頭。
要知道安平驛地處南北咽喉,驛站規模在全國都排的上號。
就算今天沒有多少官員入住,也不該只有這么點人和牲口。
身為監察天下的錦衣衛,王忠決定問一問情況。
他將驛丞召至身邊冷聲詢問:“安平驛的是什么級別的驛站你我心里都有數,現在驛站里不但沒多少驛卒,就連牲口也沒有幾頭,你不打算解釋一下嗎?”
驛丞絲毫不慌,朝著王忠施禮道:“回大人的話,驛站確實有不少驛卒和牲口。不過他們此時都不在驛站之中,而是去幫忙了。”
“幫什么忙?”王忠有些不解,“沒有命令,豈能私自離開驛站?”
“是奉欽差王大人的命令去幫忙轉運百姓。”
“轉運百姓?往哪里轉運?為何轉運?”王忠有點納悶。
“往范縣和濮州一帶轉運!”驛丞回答:“那里遭了水災,當地的榆園賊聚攏災民包圍了數個州縣。后來朝廷來了一位負責詔安的欽差王大人,他親自去叛軍營中進行詔安。”
“可惜啊!”驛丞嘆氣搖頭:“一部分叛軍拒絕詔安,連夜返回榆園。另一部分叛軍雖然接受了詔安,但轉頭又跑回榆園復叛了。”
王忠輕輕點頭,表示自已早已知曉此事。
身為錦衣衛千戶,這種消息還是有權知道的。
驛丞繼續說道:“復叛的榆園賊回到榆園后并沒有出兵攻打官軍,而是在榆園附近開設粥廠賑濟災民。我們這里的百姓秋收之后便沒了農活,為了節省糧食,他們紛紛前往榆園投奔叛軍。欽差王大人聽聞后不但不阻止,還讓附近州縣的差役,驛卒幫忙轉運百姓。”
“所以大人您才會看到驛站內驛卒少,牲口也沒有幾頭的情況。”
“嚯!”聽完驛丞的解釋,王忠差點驚掉下巴,“這也太離譜了吧?”
“不離譜!”驛丞嘿嘿一笑:“濮州和范縣差役們休沐(休假)之后為了節省口糧,也紛紛出城去粥廠喝粥。就連平叛的官軍也時不時地集體換上便裝,去粥廠吃飯。”
“啊?”王忠愈發吃驚,“這叛軍也不辨別百姓身份嗎?”
“沒人管這事,只要人去了就給飯吃。”
“叛軍到底有多少糧食啊?”王忠更加吃驚:“照這么吃下去,就算有十萬石存糧也不夠吃的!”
“可說是呢。”驛丞也跟著感嘆。
“此地距離榆園有多遠?”王忠突然問道。
“約有六十里左右。”驛丞回答。
“哎,”王忠嘆氣。
六十里!
一去一回就是一百二里,如果去喝粥的話要耗費一天的時間。
他身上有旨意,不能耽誤行程。
打發走驛丞后,王忠等人吃飯休息一夜繼續趕路。
十月十五,王忠終于抵達南京城。
他先是給南京吏部傳達了捐官的旨意,然后找到南京錦衣衛打聽巡鹽御史宋權的動向。
“宋大人不在南京,在揚州。”南京錦衣衛告訴他說。
大明朝設立了六個都轉運鹽使司。
分別是兩淮,兩浙,‌長蘆,河東(山西),山東,福建等六個都轉運鹽使司。
另外還在遼東設立煎鹽提舉司用于管理鹽務。
南直隸一帶的鹽商歸兩淮都轉運鹽使司管理,而兩淮運司的治所在揚州。
為此,王忠不得不離開南京前往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