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謝三賓把話說完,他自已就閉上了嘴。
因為他想到了一個問題。
如果不存在奸臣誤國,宦官干政的情況。
那么太子所謂的勤王就失去了合法性。
換之,太子在造反。
他既不能承認自已有罪,也不敢明說太子造反。
只能低著頭思考措辭。
崇禎并沒有等的打算,而是直接開門見山:“你們的意思是說太子在造反?”
謝三賓低著頭:“臣不敢。”
王承恩也低著頭:“奴婢不敢。”
崇禎擺手:“事情已經發生了,兩位還替太子遮遮掩掩作甚?”
謝三賓和王承恩不敢搭話,繼續低著頭沉默。
崇禎繼續說道:“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既然太子造反了,那就出動兵馬平叛。不過朕要提醒你們一句,正在朝鮮剿滅建奴的平遼大軍不能動,否則前功盡棄。”
“另外京師附近的兵馬也不能動,他們不在京師朕睡不著覺,其余兵馬看著調動吧。”
謝三賓轉頭朝王承恩看了一眼,沉聲回答:“臣遵旨。”
走出乾清宮。
謝三賓和王承恩回到司禮監商議對策。
商議了半天,毫無結果。
在崇禎說到平叛時,謝三賓首先想到的是正在朝鮮作戰的平遼大軍。
他們戰力強悍,戰斗經驗豐富。
沒有人比他們更適合平叛。
可崇禎不讓動。
他只能退而求其次,調動其他部隊。
朝廷有九處邊鎮,駐有九邊大軍。
分別是遼東,薊州,宣府,大通,偏關,榆林,寧夏,固原,甘肅。
考慮到平遼大軍正在朝鮮,軍需糧草都要經過遼東送到朝鮮。
遼東雖然沒有了建奴,但是還有不少蒙古人。
作為后方的遼東不能空虛。
所以遼東剩余的兵馬不能動。
薊州是京師第一道防線,崇禎說過京師附近的兵馬不能動,薊州和京營的兵馬都被排除在外。
宣府和大通又稱宣大,兵馬大部分都被調到了遼東。
已經處于無兵可調的狀態。
接下來是偏關和榆林,這里的情況和宣大一樣,也是無兵可調。
寧夏,固原和甘肅合起來稱為陜西三邊。
這里雖然有不少兵馬可以調動,但那邊的蒙古人正在鬧事。
即便能抽調出一部分兵力,數量也不會太多。
為了印證自已的想法,謝三賓找到兵部尚書王家彥詢問:“陜西三邊有多少閑置的兵力?”
“五千還是有的。”
“五千?”謝三賓瞪大眼睛:“叛軍據說有十萬之眾,咱們竟然只有五千兵馬?”
“不不不,”王家彥擺手:“除了陜西三邊,還有其他的兵馬可以調動。”
“哪里的兵馬?”
“山東登州和萊州的備倭兵。”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