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最早的思路便是如現在這樣的情節寫下去,讓張賢上陸大,然后參加最后一戰的湘西會戰,再回到十八軍里。后面就是內戰了,到第二卷。
在寫常德之戰后,突然就有了一個更好的情節。讓張賢繼續在七十四軍里,接下來會是一九四四的五月發生的長衡會戰,那場大戰從五月打到八月,打了四個月,七十四軍也參加了,其中五十八師的寧鄉保衛戰打得十分激烈。而后的衡陽保衛戰的主人公是方先覺軍長,也就是我這部小說里常德會戰時的那個走得如同蝸牛一樣,趕往常德的援軍。長衡會戰終是以國軍的失敗收場,日軍打通粵漢線。再接下來,主人公會被派往桂林參加陸大設在這里的參謀補習班,為期是半年,于是馬上跟進的就是湘桂之戰,鬼子攻下桂林。一九四四年這一年真是一個黑暗的年景。按我的情節,湘桂之戰后,主人公會回到第十八軍,進行洞庭湖的“剿匪”行動,年底前換裝,全軍配制美式武器。轉年后也就是1945年了,參加最后一場的湘西會戰,到八月日本投降,然后是十八軍臨湘受降,第一卷算是結束了。
呵呵,按照這第二種線來寫,我算了一下,最少還要再寫上三十萬字。想想也就怕了。由于不喜歡1944年的那幾場戰役,全是失敗(松山戰役也是一場失敗的戰役),所以思忖再三,還是覺得盡早收筆,快快轉入第二卷的創作。
所以這也就是我為什么決定還是按照最初的設計來寫的原因。
不過,如今又有一些后悔了,再想改回來,已經不可能了。
如果大家對后面的那條線感興趣,我想也只能等到全篇完成后,從頭修改的時候再來了。
當然,如果我這部小說只寫到抗戰結束,肯定會按照后面的這條線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