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事先制訂的計劃,一一六師團分兵三路,以一零九聯隊為右路,其第一大隊已于四月十一日夜間,向大華、圭洞地區進行挺進作戰,偷襲雪峰山隘口。聯隊主力于四月十三日晚間,分別從寶慶以西的楓林鋪、火燒坪及西北附近的赤水嶺、石馬江出發,在偷襲國軍第一百軍駐守部隊得手之后,已然向著西北方向,沿巨田鋪、桐木沖、栗坪、順水橋、堂下橋、木橋邊、顏公廟、馬鞍界、烏樹下、杉樹坳、羊古坳、司門前、石橋鋪、績麻塘到達芒花坪。以后即從小沙江,進馬江、大華、圭洞攻占龍潭鎮,以控制雪峰山區北部的隘口,作殲滅國軍**軍主力于洞口附近之準備。
一一六師團的第二路是以第一三三聯隊為中路,準備于四月十五日夜間,從寶慶附近以北的黃家塘、以西的楓林鋪出發,擊敗沿途的守軍之后,攻占洞口城東北約二十公里的山門鎮,向西進擊的路線大致為沿小塘、清江廟、三溪、馬頭山、巖口、馬家莊、丁山、馬坪到花橋。在攻占山門鎮后,作好殲滅**軍主力于洞口附近的準備。
而松下靖次郎的第一二零聯隊為左路,主力于四月十三日夜間,從寶慶西南的九公渡到資江以西黃花坪、銀仙橋地區出發,沿著邵榆公路的寶慶至洞口公路西進,攻占隆回、桃花坪、龍潭鋪、高沙鎮、茶鋪到洞口城,并準備在該地區殲滅**軍的主力。另外,其下的第二大隊,從寶慶西南六十華里的塘渡口,渡過夫夷河,作為師團的左側支隊,準備沿雙龍橋、黃亭市、江東橋、米山鋪、龍從橋、黃橋鎮,馬鞍石一線,與聯隊的主力攻占高沙市與洞口城。
一一六師團司令部則隨中路的第一三三聯隊行動。
從這三路的進攻可以看出來,松下靖次郎的第一二零聯隊,其實擔任著主力攻擊的任務,因為誰都知道,邵榆公路一線,肯定是國軍防御的重點,而攻占洞口城,也成了這次進擊的重中之重。
在一一六師團開始進攻之時,坂西一郎中將已經坐鎮到了寶慶,同時指揮著另外兩路向西進攻,北路的第四十七師團此時還沒有全部就位,只有一個重廣三馬大佐的一三一聯隊由永豐西進到了戰場之中,但是一直被國軍第七十三軍阻在了新化、藍田一帶,無法再行西進,而且面臨的是國軍第七十三軍強大的攻勢,只能處于退守之中。
同時,在南部的關根久太郎的第五十八旅團的兩個聯隊,也從東安縣向西攻向新寧,配屬的日軍第十一軍第三十四師團第二一七聯隊,也由廣西資源縣攻向新寧。這一路日軍匯合后,指向的是武岡。而在新寧方向防御的是第三方面軍中的二十六軍第四十四師,在武岡方面防御的是同為七十四軍中的第五十八師。
為了策應芷江作戰,四月十三日開始,牽制在常德、益陽地區的國軍精銳第十八軍,依照坂西一郎中將的命令,駐守沅江城的日軍第六十四師團之所屬的第六十九旅團向益陽、桃江發起了攻擊,雖然攻占益陽、桃江,但生怕孤軍突入被圍,又迅速撤離了桃江。那邊始終不過搔擾性的進攻。
****************
松下靖次郎率著他的第一二零聯隊,是一一六師團中,最后一個從寶慶出發的聯隊,這個時候,一三三聯隊正在隆回與國軍第一百軍的第十九師的一個團的守軍激戰,一二零聯隊從東夾擊,國軍守軍棄守而退。
北邊進攻的一零九聯隊進展看似還算順利,那個狂妄的聯隊長龍寺大佐與一三三聯隊的聯隊長加川大佐是士官學校同期畢業生,對比自己小了幾界卻也當上聯隊長的松下靖次郎很是不以為然,但是在衡陽之戰上,他的表現遠不如松下大佐表現出色,所以對當初巖永旺偏袒松下的作法很是不滿,如今既然新換了一個師團長,那正是可以大為表現的一次機會,故而這一次的芷江作戰,他只想著能力壓松下一把,成為一一六師團中的首要。
一零九聯隊在十四日已經攻陷了羅家坳,到十五日又攻占了白馬山的太原村,十六日再攻陷馬鞍界,接著到十七日,正在猛攻烏樹下。
而此時,在松下聯隊與一三三聯隊的合夾之下,隆回及其西的桃花坪也被攻戰了下來,這是整個作戰以來,松下靖次郎所打的第一個硬仗,但是他也知道,從此以后,只怕這種硬仗還會有很多,他需要的是怎么樣以最小的代價奪得要沖,只希望這些國軍還是和以前一樣,一擊即潰。
對于龍寺大佐的挑釁,松下靖次郎并不放在心上,他覺得自己是一個聰明人,根本不屑于去與之爭功論賞,他本來就對這些作戰沒有信心,只是希望能夠帶著這個聯隊全身而退,不要有太大的損失。同時,對于龍寺大佐的激進,他也感到了一點不安,龍寺聯隊太過順利了,只怕不是什么好事!
從桃花坪之后,一二零聯隊與一三三聯隊分道揚鑣,在分手之前,松下靖次郎還是把自己的擔心告訴了新任的師團長菱田元四郎,哪知這個菱田師團長卻不高興地對他道:“松下君,作為帝國的軍人,怎么可以畏首畏腳,不敢前進呢?便是前面有刀山火海,我們也要勇往直前。你應該要向龍寺君學習一下,不要被那些無勇的支那軍嚇住了!”
松下靖次郎只能連聲稱是,在這一刻,聰明的他已經知道,這個菱田中將根本是一個不識實務的家伙!
********************
龍潭鋪是位于石江與黃橋之間防線的最前沿陣地,這是正位于平溪河匯入資江處的一個渡口,張賢把自己最精銳的高偉的第一營排布在了這里,以河據守,防備敵人突入。
五月的早晨,空氣清新怡人,河水清澈碧綠,幽幽緩緩地打著轉向下游而去。這條河寬有五六丈,河面上倒是架著一個纜繩,過河的人可以坐在船上,拉著繩子前進,這樣不用漿,便是竹排也輕易過河。
在河的西岸,是微微起伏的山崗與稻田,而在靠近河邊的渡口附近,卻遍布著片片的竹林,這些竹子長得很快,順著高低錯落的河岸,一直延伸到了南面十幾里外的黃橋鎮。
此時,張賢正與保羅來到了最高的一處山崗之上,從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資江兩岸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