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光試圖說服自己父親的時候,德川秀忠正對著一只精美的景泰藍梅瓶插花。
對于自己這位性格怪異的長子,德川秀忠其實并不喜歡。在他看來,這位長子不親近自己的血脈兄弟,卻同他那位**母的兒子異常的親密,實在是有些顛倒本末了。
但是,作為出生于戰國末期,德川家康的第三子,他少年時見識過烈火烹油,繁花著錦的豐臣時代。也很了解,當年號稱天下人的豐臣秀吉,是如何死死壓制住了他那位雄才偉略的父親。
被各地諸侯和本家部眾視為神一般的權現殿,當年在豐臣秀吉面前也只能戰戰兢兢,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
如果不是豐臣秀吉發動了**戰役,激怒了大陸上的霸主,在**損兵折將,豐臣家元氣大傷。隨后他又因為嫡子誕生,將養子豐臣秀次一家滿門抄斬,使得豐臣家分崩離析,這天下也落不到德川家的手上。
在德川家康對幕府第三代將軍的人選進行指定之后,德川秀忠也就服從了父親的意志,不再對長子的繼承權力有所動搖了。
一來,德川秀忠畏懼織田家和豐臣家滅亡的結局,會再次發生在自己家頭上。畢竟這兩個已經把天下拿在手里的天下人,都是因為家族的內斗,才導致外樣大名奪取了他們的基業。
二來,德川秀忠從出生到登上將軍的位置,都是按照德川家康的設計,這么一步步走過來的。雖然現在德川家康已經去世了,但是那些跟著家康打下了德川家基業的家臣們,卻依然服從著德川家**前的指示,而不是他這個二代將軍的意思。
因此,在幕府內部支持他這個長子的家臣,并不比支持他的家臣少多少。在這種狀況之下,只要德川家光沒有做出喪失人心的舉動,就算是德川秀忠也無法動搖長子的將軍之位。
他現在能做的,不過是盡量彌合長子和幼子之間的矛盾,至少不能讓兩人兄弟相殘。
不過顯然,這兄弟兩人都沒有理解他的意思,依然把對方視作了自己的仇人。德川秀忠對此也無可奈何,只能盡量讓幼子待在封國,不讓他來江戶拜見自己。免得這兄弟二人的仇恨,越結越深。
但是對于這次阿福擅自前去拜見天皇的行為,德川秀忠還是比較惱火的。只不過長子一口咬定,**母拜見天皇的確是他的命令,使得德川秀忠也無法對阿福進行處罰。
因此他只能在國政上顯示自己的存在,對家光想要頒發的鎖國令進行了駁回。
一來是向下面的幕府官員表明,雖然他把將軍的位置讓給了長子,但是并不代表他已經不問政事了。
二來他對于長子想要頒發的鎖國令的確是深為不滿。明國可不是那些**之外的南蠻可比的,不是幕府隨便下一道命令,就能讓唐人聽命完事的。
雖然現在的明國同東北興起的一個小國打的難分難解,但是對于德川秀忠和日本民眾來說,他們記憶深刻的還是文祿、慶長之役。
豐臣秀吉以結束戰國亂世的數十萬精兵強將入侵**,卻連區區數萬明國軍隊都打不過,而在海上的幾場水戰更是被中朝水軍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文祿、慶長之役的失敗,不僅僅是讓日本西南各藩損失了大量的強兵。更重要的是,這場戰爭徹底擊垮了日本大名攻伐大陸的信心。
當豐臣秀吉命令自己的大軍跨過對馬海峽時,這些大名將領并不覺得,明國的軍隊會有多強。畢竟他們手下的士兵,可是從幾百年的戰亂中一代代的淘汰出來的。
可以說,攻入**的日本士兵,幾乎從一出生就開始熟悉戰爭了。帶著這樣的軍隊出征大陸,幾乎沒有人認為,他們會敗給兵力相當的明國軍隊。至于**人,日本人從來沒有放在眼中。
但是很快日本的大名和戰國名將們就發現,和明國軍隊作戰是同日本列島上作戰,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和那些明軍騎兵相比,武田家的赤備就好像是一群幼童在玩耍,如果不是**的地形有利于步兵,恐怕這些日本軍隊早就被明國騎兵趕下海了。
德川家及東北各藩雖然拖延著沒有參與文祿、慶長之役,保留了自家的有生力量。但德川家所擁有的武力,依然不是損兵折將的豐臣家臣和西南各藩的對手。
最終,德川家康還是依賴于豐臣家內部的矛盾,讓豐臣家嫡系同嫡系互相爭斗,方才贏得了這個天下。
但是,不管是德川家康也好,還是德川秀忠也好,都很擔憂明國會以文祿、慶長之役為借口,對日本展開討伐。
日本的海戰不如明國,陸戰不如明國,再加上德川家奪取豐臣天下,并不是那么名正順。一旦明國對日本有什么行動,德川秀忠更為擔憂的是,那些德川家的仇人會不會借機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