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相比較之下,這些小部族自然更愿意依附于明國。只不過他們有些擔心明人打不過后金而已,現在明軍既然能夠擊敗察哈爾人,頓時讓這些小部族首領們改弦易轍,重新站到了明國這邊。
13個部族拒絕服從同后金會盟的盟書,雖然這13個部族在關門36部中占據的人口,還不到五分之一。但是,36部中鐵了心投靠后金的部族,也差不多是這個人數,更多的部族都在觀望之中,誰也不愿意在明和后金之中壓錯寶。
關門36部的總人口不過5、6萬人,能夠上的戰場的丁壯,也就7、8千騎。這些騎兵還大都缺乏裝備,并沒有什么真正的戰場經驗。后金崛起的勢頭固然被36部首領所看好,但是擊敗了察哈爾人的明國,似乎也沒有到燈枯油凈的局面。
后金和大明如果相持不下,那么夾雜在兩國之間的關門36部,便成了兩扇巨大磨盤中的豆子,下場只有碾個粉碎。
36部中一些比較幼稚的年輕人,還想著把部落遷移到沈陽城外遼闊的草原上去。但是對于36部的上層貴族來說,這顯然是一個最糟糕的選擇。他們主張投靠后金,就是想要保住自家的地位和權勢。如果把部族遷移到后金國內去,那么比明人還要強勢的女真人,怎么可能容許他們繼續控制自家的部族。
在紛紛擾擾之中,36部內部終于形成了一個主流意見,便是以后金這次南下伐明的戰果為準。如果后金大獲全勝,那么36部剩下的23部就服從于盟約,遭受重創的明軍想來也沒有什么精力出關征討投靠后金的36部了。
如果后金此次出兵損兵折將,那么他們就向明國求饒,愿意無條件接受明國對于36部頒發的各種政策。明人向來講究懷柔遠夷,同明人打了這么長久的交道,蒙古各部對于大明的投降和背叛已經是一件尋常之事了,因此36部首領們說起這個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
而在這次出征中,36部也決定了,先期只派出塔布囊布爾哈圖率領500人替后金軍隊帶路,另外集結2千人視后金進軍的順利程度,再做入關的打算。
當后金大軍駐扎在青城的時候,色棱身邊的一名親信也悄悄的策馬來到了這處名叫杜楞部的小部族駐地。
杜楞乃是該小部族首領的名字,杜楞部只是一個78帳的小部族,人口只有500出頭。雖然杜楞部很小,但是首領的女兒卻是色棱寵愛的小妾,所以杜楞部占據了幾處肥美的草場,而不必擔憂其他部族的欺凌。
而去年明國商人在杜楞部的牧場附近發現了一種礦石,頓時向杜楞部購買了一片礦區以挖掘礦石,明人收購這種礦石的價格相當高,因此杜楞部很快就在這片冬牧場定居了下來,不再實行游牧,以保護這片礦區。
杜楞部還給色棱送去了一大筆財物,獲得了色棱允諾讓杜楞部保有這片礦區,當然色棱也獲得了礦區3成的利益。
杜楞部從明人那里學習到了如何挖掘和分辨礦石之后,便同樣開始嘗試挖掘礦石出售給明人。大旱之年,草原上有的是無處可放牧的蒙古人,因此很快在這里就形成了一個小小的村鎮,明人還在此專門修建了一處收售礦石和出賣明國商品的商行。
色棱派自己的親信過來,便是要禁告杜楞部和明商,暫時不要返回關內,以免遇到后金的軍隊遭受池魚之殃。
一方面他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也希望這些明國商人能有人把消息帶回關內去,給明軍提出一個警報。
關門36部內部意見的分裂,使得色棱對于投奔后金的心思也是三心二意,他想要接這個機會給明國留下一個溝通的渠道,如果后金這次出征失利,他也好借著這個由頭同明國談和。
但是他也不愿意過于明顯的發出警告,避免后金知曉此事后,把怒火發泄到36部的頭上來。因此就安排了這么一個小手腳,通過杜楞部警告一下在此地的明國商人。
如果這些明國商人之中有忠誠于明國之人,自然會把他的警告傳回明國。如果這些商人不愿意冒這個風險,又或者沒有趕在后金大軍之前趕回關內向官軍報告。
色棱便以為,這是長生天的安排,證明天命在金而不在明國了。而他也已經回報了,從前明國對于36部的恩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