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方官員,把朝廷的政令視為無物,偽造數字欺騙朝廷,這樣的官員心里還有朝廷,還有朕嗎?朝廷的政令如果出不了都門,這朝廷還有什么用?”
崇禎語氣從溫和到疾厲色,讓一干試圖為犯錯官員辯解的官員們頓時沉默了下去。顯然誰也不愿意出頭,去當皇帝的出氣對象。而一次彈劾了這么多地方官員的韓一良、李夔龍兩人,心里總算是松了口氣,在皇帝把問題提升到**和地方的對立高度后,這些地方官員的結局就算是定下來了。
就在朝臣們面面相窺,不知如何勸諫崇禎時,朱由檢終于又坐回了座位上說道:“朕意思是,**官校在各地設立分校,讓這些官員全部進入分校學習,他們的工作先移交給忠誠于朝廷的官員去做。
每一個官員入校后都要進行深刻的檢討,要把自己的錯誤交代清楚,他們要是不能深刻的認識錯誤,就休息從學校畢業,重新走上工作崗位。劉先生,你要把這些官員的錯誤總結成案列,給每一個入校的官員進行教育,免得他們重踏覆轍…”
張瑞圖、韓爌等人的臉色都很難看,但是他們卻不知說什么好。其實他們知道這些官員的錯誤并不在偽造數字上,而是這些官員站在了當地的士紳大戶一邊,不肯配合戶部官員執行什么配給制。
不管是小麥還是棉花,這些物產囤積牟利,自然好過出售給戶部或是戶部制定的收儲公司。很多官員都認為,配給制就是朝廷在與民爭利,因此他們從維護本地士紳出發,不是拒絕配合,就是采取拖延戰術。
這些官員們認為,他們反對配給制的實施,肯定會得到天下士紳的支持。而且各地反對配給制的官員這么多,朝廷也難以處置他們。畢竟法不責眾么。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韓一良、李夔龍居然真敢找他們麻煩,還是一次性全彈劾上了。而皇帝也毫不動搖的,準備拿這些官員殺猴儆雞了。
張瑞圖、韓爌等人仔細想了一遍,這才發現皇帝撕破臉之后,這些官員居然還找不到為自己辯護的理由。畢竟崇禎用的不是反對配給制這個理由,而是地方官員試圖蒙蔽朝廷視聽,心術不正。
就在崇禎說出了自己的處置方式之后,內閣幾位閣臣也在黃立極的帶頭下紛紛表明了支持的態度,于是這個方案也就成了定案。
雖然下方的官員還在小聲的討論著,朱由檢已經不耐煩的說道:“接下來還有什么要討論的,如果沒有的話,今日的例會就到此為止吧。”
站在左側班序第二排的周延儒思想斗爭了許久,終于在皇帝的目光注視下走了出來,舉著一本書說道:“回陛下,臣有本上奏。”
朱由檢對著他點了點頭說道:“說吧,早點說完,大家也早點回去處理各自衙門里的事務。”
周延儒定定神說道:“臣翻閱了,孫之獬和幾位翰林學士一起編纂的《太祖圣訓》一書,臣以為書中字字珠璣,蘊涵著無數道理。
此前這些地方官員無視朝廷,天下士人中又有不少人寡廉鮮恥,在國家的掄才大典上營私舞弊,臣以為這都是道德不修,忘記了太祖當年對于官員的教誨所致。
為了匡正官場和士林的風氣,臣以為,應當把《太祖圣訓》納入到科舉教材之中,和四書五經并列,以教育天下士子,如何做一個符合太祖要求的好官。”
對于周延儒的上書內容,其他官員還處在一片迷茫之中,還沒想好要做出什么樣的反應,朱由檢卻已經連連點頭,欣喜的說道:“周侍郎果然見識不錯,太祖當年以淮右布衣而開我大明200余年的天下,話語中的遠見卓識必然是遠超我這無能子孫的。
以《太祖圣訓》考天下士子,想來必能匡正士風,使我大明重回開國之初。這是好事啊,內閣及諸位愛卿,你們覺得,我太祖高皇帝的話語還能入耳嗎?”
有心想要反對的官員,也在皇帝的這句反問下,默默的閉上了嘴。而吳淳夫、韓一良、李夔龍等官員,自然是大聲贊賞著皇帝的決斷了。
張瑞圖、韓爌默默的看著這些為之叫好的官員,心里都閃過了一層陰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