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雖然可以作為糧食食用,但口感實在不好,除非沒的選擇,否則沒人愿意當成一日三餐的主食。但是大豆對于現在的大明來說,卻是極為重要的油料作物,榨完油后的豆粕更是牲口飼料的主要來源,為了保證大豆市場不發生激烈的變化,田弘遇建議以大米換取大豆,如此雙方在糧食控制上就都不吃虧了。
黃臺吉其實并不想進行這樣的交換,因為在東北,大米的價值是大豆的4倍,能夠計較口感的都是后金的上層人士,但是對于底層的平民來說,能夠保證不餓肚子已經是最大的愿望了。
從表面上看,糧食換糧食大家都沒吃虧,但事實上后金的糧食總量還是減少了,這對于底層的平民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可是在事關后金中、上層人士的福利上,即便是那些堅定的站在他一邊的漢官們,這次都是支持用大米換大豆的。無法違拗整個后金統治階層意志的黃臺吉,最終還是默許了大豆換大米的貿易方式。
解除了大豆貿易的危機之后,雙方接下來最為重要的談判內容,主要就是兩點,一個就是阿敏和公司此前談妥的貿易利益,現在要如何分配給各旗;另一個就是營口港的管理權力和經濟利益如何分配。
按照四海貿易公司的主張,此前公司給予阿敏的待遇,是為了保證大豆貿易的穩定供應,現在大豆貿易既然已經大大的縮減了,那么公司給予阿敏的好處自然就要廢除了。后金的權勢者想要好處,那得要重新談判才行。
不過黃臺吉、多爾袞顯然不這么看,他們認為阿敏雖然被圈禁了,但是公司答應阿敏的好處不能作廢,必須要完整的轉給他們所指定的人或旗才行。在經過了數次交涉失敗之后,田弘遇只能表示,后金提出的這一條他原則上接受,但是后金必須保證其他協議內容的完全落實,否則他們將無法履行這一條。
多爾袞回復了黃臺吉之后,認可了田弘遇的說法。于是阿敏本人獲得貿易優待,被黃臺吉、岳托、多爾袞三人瓜分力量。而阿敏為鑲藍旗爭取到的好處,兩黃旗占了一半,鑲紅旗、兩白旗占了三成,而鑲藍旗只保留了原來的二成。
至于營口港的歸屬和處分,在田弘遇承諾,公司會以每噸200元的價格向后金出售生鐵,一年不超過1500噸之后,營口港的管理權力已經保留在了公司手中。至于營口市場的稅率,從十五稅一提高到了十二稅一,稅收的二成留給公司,其他八成交給后金國庫。
對于向后金出售生鐵,倒也不是田弘遇利欲熏心。雖然這是多爾袞私下的詢問,但是生鐵是否可以出售,卻是早就得到了崇禎的允許。
和后金還在憑借物理性能來區分生鐵的種類時,大明已經按照化學分析的方式,開始對鋼鐵進行重新分類了。由于對鋼鐵的重新認識,和國內冶鐵廠產能的不斷擴大,大明對于鋼鐵的全面控制出口,已經變成了對鋼、熟鐵和黑心鑄鐵的出口限制了。
因此多爾袞提出購買鐵錠,田弘遇只是稍稍婉拒了幾次,就在對方不斷提升的高價面前屈服了。大明市場上的生鐵價為65元每噸,但唐山、西山、山西幾處鐵廠出產的生鐵,不是官辦工坊是拿不到這個價格的,因為這些鐵廠工藝最為先進,生鐵含磷、硫量較低,質量較好,市場上往往會溢價到70元每噸。
也就是說,多爾袞開出了三倍的價格收購鐵料,這樣的價格已經足夠那些商人們瘋狂了。田弘遇并不希望這么大的利益落入到其他人口袋中去,而控制住后金的鐵料供應渠道,也是崇禎提出的一點要求,因此雙方最終達成了協議,更別提公司還保住了對營口港的控制權。
將近20天的談判,也讓雙方都有些熟絡了起來。達海和多爾袞覺得,田弘遇雖然在商業上精明了些,但是在為人處世方面還是不錯的。因此在10月5日簽署完貿易協議之后,多爾袞抱著交好田弘遇的想法,善意的提醒他返回時從營口走,最近寧錦這邊恐怕有些不太平。
多爾袞的示好,讓田弘遇終于下定了決心,他一邊感謝對方的提醒,一邊趁著周邊沒人交給了多爾袞一封信說道:“京城有位故人托我送一封信給貝勒,之前我還有些猶豫,不知該不該把信件交給貝勒。不過這些天的相處,我覺得貝勒你還是可以做朋友的。”
手中被塞了一封信的多爾袞有些發愣,他雖然早熟,但畢竟還是年輕了些,有些事情反應還不夠快,沒能當時就把信件退回去,因此眼睜睜的看著田弘遇就這么轉身快速離去了。
在聽到身后達海的叫喊聲后,回過神來的多爾袞迅速的把信件塞進了袖袋里,然后轉身向著達海走去了。
當晚晚餐時,聽說二兄多爾袞還在書房內,多鐸便匆匆跑去叫多爾袞出來用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