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這些患得患失的諸侯聯軍相比,盧象升指揮的左翼部隊雖然人數較少,但是主力濟州第一步兵團和海防營第五聯隊都是經過長時間訓練的常備軍,對于對面聯軍人數的優勢只是緊張了一陣,便迅速恢復了正常情緒,按部就班的進入到了作戰程序之中。
配給盧象升的三千九州諸侯軍,在看到了這些同僚們有條不絮的準備戰斗后,也慢慢的放松了情緒,把注意力放在了如何作戰上。
九州聯軍是作戰前一日的下午才進入陣地的,為了不讓九州聯軍看破自己這方的虛實,淺野長晟干脆派人給聯軍送來了一封信件。信件里表示,他不會干涉聯軍在對岸排兵布陣,并希望兩軍在明日能夠公平的一戰云云。
進入陣地前,盧象升同這些諸侯盟友們開了最后一次軍事會議。但是在會議上除了決定左、中、右三路的兵力部署外,對于整個會戰的作戰計劃,聯軍將領們都是含糊其辭,不能加以確定,這讓盧象升很是失望。
在盧象升看來,這場戰前的軍事會議簡直是一場鬧劇,聯軍的將領們除了互相壯膽,并貶低對面軍隊的辭外,沒有拿出任何可行的作戰計劃來。如果這些人是他的部下,他覺得自己會把他們都送去緊閉室,好好清醒清醒。
不過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在他回到自己的部隊之后,先于部隊進入左翼陣地進行偵查的步兵團參謀們,已經拿出了一個初步的作戰方案。
濟州第一步兵團的編制雖然只有1500余人,但卻有著將近700余名士官,官兵比例接近11。作為一只試驗部隊,這只部隊在大明新軍中的官兵素質,也算是絕無僅有的了。
這些畢業于陸軍軍官學院的士官們,大都接受了9-14個月的軍校教育,這場戰爭對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而,都是軍校畢業后的第一場大戰。這令他們躍躍欲試,試圖在戰場上驗證自己在軍校內學到的東西。
步兵團的參謀們給盧象升提出的作戰方案就是,在人數占據劣勢的狀態下,積極發揮步兵團火力較強的優點。
以步兵團配備的六門輕便火炮和從船上拆卸下來的8門火炮為核心,先對敵軍右翼部隊進行火力投射,在擊潰敵軍陣列之后發起步騎沖鋒,驅趕敵軍右翼部隊去沖擊自己的中軍,給友鄰部隊創造機會。
步兵團炮兵連所擁有的是4門三斤榴彈炮和2門六斤榴彈炮,兩者的全重分別是187.5公斤和370公斤。5度射角下,射程分別是480米和820米。
戰艦上拆卸下來的8門加農炮,雖然都是六斤炮,但是在5度射角下,射程卻高達1320米,只是重量超過了750公斤,難以移動。
根據步兵團參謀們在實地的測量,在己方陣地上有一塊向東面凸出的河灘地,這塊地方視野開闊,又恰好正對著對面陣地的中間位置。
由此地向東5、600米,就是被八幡川及支流石內川切割出來的陸地,過石內川又5、600米就是丘陵地帶,丘陵上雜木叢生顯然沒有什么伏兵。
廣島聯軍的營壘就設置在石內川和東面的丘陵之間,顯然他們是想將八幡川及石內川之間的平野作為交戰的場所。
如果把8門加農炮放置在這塊凸出的河灘地上,那么廣島聯軍右翼的陣地就幾乎全在加農炮的射程之內了。
而由此向北600余米,就是兩河中間的丘陵地帶了,這片丘陵大多高出平地百余米,由于已經靠近了戰場邊緣,因此廣島聯軍只是在上面駐扎了一支千余人的部隊。
這些參謀們最終制定的計劃就是,先依托八幡川做防御作戰,引誘廣島聯軍右翼的主力跨越石內川。派出一支偏師從八幡川上游過河,奪取兩河中間丘陵地帶的控制權。
炮兵連的輕便火炮移動至丘陵處,居高臨下的從側翼對敵軍進行射擊,布置在八幡川西岸的加農炮同時進行反擊,在敵軍被炮火打亂陣型之后,左翼部隊順勢展開全面的進攻。
處于秋末枯水期的八幡川和石內川,水面寬度都只有3、40米,大部分地方都露出了布滿鵝卵石的河床,河水最深的地方也不過到大腿和腰部而已。
盧象升觀察了附近的地理之后,很快便同意了這個方案。第一步兵營的周遇吉和炮兵連的曹大功負責迂回任務,他們將趁著夜色移動到八幡川上游,從西北面進攻丘陵上的敵軍。熟悉地理的一只毛利家部隊,將和他們一起行動。
剩下的五千余人則以預定好的加農炮陣地為中心,向兩翼修筑營壘,以應付對面敵軍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