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況,隨著黃臺吉的權勢越來越重,多爾袞也只能用滿漢有別這個主張來團結滿人中的保守派,來對抗黃臺吉的權勢了,他又怎么敢輕易的放開自己的護身盾牌呢。
當然在黃臺吉面前,他還是稍稍表現出了一點悔過的意思,好讓雙方都有臺階可下。“…汗王高瞻遠矚,非臣弟所能及。不過臣弟考慮的,是我滿人上下衣衫襤褸跟隨父汗開創了這點基業,如今日子稍稍好過一些,就要讓那些漢人于我等平起平坐,這是不是有些傷我滿人之心了?”
看著面前的多爾袞雖然恭敬但并不服氣的樣子,黃臺吉也是極為頭疼。但是他也知道,如果連多爾袞都說服不了,他又如何去說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在眼下的大清,也只有多爾袞能夠抗衡住站在豪格一邊的岳托了。
岳托雖然從前是他手中的第一大將,但是在利用漢官進行改革朝政等一系列的治國理念中,卻并不站在他這一邊,是始終堅持滿人優先的旗幟人物。多爾袞雖然也主張滿漢之分,但是態度上卻較為溫和,因此被黃臺吉認為是可以突破的對象。
考慮再三之后,黃臺吉決定還是再深入的同多爾袞談一談,他一邊思考著一邊說道:“是,你說的不錯,我女真建國定基,仰仗的都是我滿人的力量,漢人起初并無什么功勞。但是你可知道,我滿人立國以來,對上明人為何能夠百戰百勝嗎?”
多爾袞思考了下說道:“是父汗英明,五大臣忠勉,諸貝勒精誠團結,我滿人勇武無雙,而明人懦弱。”
黃臺吉搖了搖頭說道:“不然,你剛剛說的都不是關鍵。關鍵在于明人內部矛盾重重,每次同我國開戰都不能傾盡全力。
當日李成梁治理遼東時,僅僅以遼東一地的力量,就已經壓的父汗及遼東土蠻不敢心懷異志了。也正是李成梁去世之后,遼東再無一人可以整理遼東一地的人力、物力,父汗才敢以七大恨起兵。
而薩爾滸一戰,明人分兵四路各自為戰,正是證明了父汗的判斷是正確的。之后同明國的數次交戰,也是明國朝廷內部互相拖自己的后腿,導致令出多門,軍心渙散,這才令我國輕易取了河西之地。
但事實上,父汗打的每一仗,所要對付的都不是一整個明國,而是明國的一只隊伍,是明國力量的一小部分。明國以添油加薪之戰術,對付我國百戰之雄師,焉能有不敗之理?
然而自十年前明帝崇禎登基以來,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凝聚人心,梳理上下溝通之渠道,以確保大明朝廷能夠短時間內動員起最大的力量。
所以我們在薊州、漠南草原的失敗,并不是敗給了明國的軍事,而是敗給了明國動員起來的物力和人力上。然而當日明國能夠動員起來的力量,不過是北方一省或數省的人力和物力,如果有朝一日明國能夠輕易的動員起全國的力量,我大清就真的危急了。”
多爾袞此時的表情方才有所觸動,他和黃臺吉之間的斗爭總不能危及到大清的存在,沒有了大清國,自然也就不會有八旗和愛新覺羅氏的存在了。
他嘴角抽搐了一下,方才有些嘶啞的回道:“自大明太祖、世祖皇帝之后,歷代明帝就未曾動員起過整個明國的力量了。汗王的擔憂是不是過了?”
黃臺吉平靜的用目光注視著多爾袞,看的多爾袞低下頭去后方才開口說道:“我也希望自己是過濾了,但是從大明的報紙和那些探子從大明傳回的情報里,我并不認為自己的判斷是錯誤了。
不管是大明的太祖、世祖皇帝,還是先汗。想要動員起一國的力量,最好的方式莫過于發動戰爭。而自崇禎登基以來,雖然口口聲聲要和我們和平相處,但是他動用武力時卻絲毫沒有猶豫過。
甚至于,因為他天天將和平掛在了嘴邊,使得那些反對戰爭的明國大臣們反而失去了阻止他整軍備戰的理由。這個人行不一,翻臉無情的架勢,完全不是前幾代大明皇帝可比的。
他不但找機會吞并了蒙古右翼諸部,還順手接收了察哈爾諸部,現在更是將手伸入了漠北草原及我國的北面和東面。除此之外,他還一直在海外發動戰爭,一伐日本,二伐越南,三伐南洋諸島。正是通過了這些戰爭,崇禎手中不僅掌握了明國各地的軍隊,更是將明國的力量一點點的控制在了朝廷手中。
崇禎想要將整個大明的力量掌握在自己手中,現在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但是僅憑著他手中現有的力量,就已經不是我們可以對付的了的力量了。在這樣的時候,如果我們內部還要繼續分裂,講什么滿漢之別,大清的滅亡也就屈指可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