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帝的嘉獎和鼓勵下,原本為自己的成功而有所懈怠的專家和工匠們,再次激勵起了斗志,準備去實現崇禎對他們提出的那個目標。
崇禎在離開之前,便讓徐省聲向軍器監訂購了150臺新式蒸汽機,用于替代唐山鋼鐵廠及河北各地用于農業的抽水蒸汽機。這種新式的蒸汽機比舊式的蒸汽機的價格高了足足三倍,幾乎達到了1800元一臺。
之所以新式蒸汽機會如此高昂,和它使用了大量的精密加工技術及大量的鋼和熟鐵部件是分不開的。而新式蒸汽機由于并不完善,還需要大量的維修人員進行維護,這也是價格難以低廉的原因。
但即便是如此,對于急需動力來源的工廠和需要抽水抗旱的農業區來說,新式蒸汽機的價值都是無可估量的。當新式蒸汽機在各地開始安裝之后,京畿地區的不少工廠主們,也紛紛送來了訂單,而棉紡織業的工廠主們則希望軍器監能夠制作出可以穩定輸出的蒸汽機,用以帶動他們的棉紡織機器,以取代畜力和水力。
畢竟從去年開始的華北旱情,使得海河的水量進一步減少,讓棉紡織工廠和海河兩岸的農民們,在用水問題上爆發了極為激烈的沖突。這使得不少棉紡織工廠不是搬遷到南方,便是縮短了工廠的開工時間,新式蒸汽機的出現,無疑讓他們看到了一線希望。
因此在短短數月內,軍器監便收到了1126臺訂單,而此時軍器監一個月的制作產能不過7臺而已。為了能夠完成越積越多的訂單,孫元化和薄玨等人將蒸汽機的部件進行了標準化設計,并開始將一部分不重要的部件發包給了民辦工廠。
而在另一方面,新式蒸汽機不僅解決了鋼鐵廠的鼓風動力來源,還讓鋼鐵廠不在受限于河流的限制進行車間布局,這極大的增加了鋼鐵廠的生產效率。而蒸汽機對于鋼鐵的質量要求,也進一步推動了鋼鐵生產的質量標準,唐山鋼鐵廠開始將其他鐵廠甩在了后方,一種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發展著。
當然對于崇禎來說,崇禎十一年帶給他的驚喜還不止于此。十一年五月十五日,第一個五年經濟計劃除了糧食產量以外,其他指標都已經提前五個月達成了。
第一個五年經濟計劃的成功,最大的意義并不在于朝廷制定的各種經濟指標的完成,而是在于第一次向大明官吏展示了,如何動員起社會資源去進行經濟建設。在這之前,中國傳統的治國理念就是無為而治,只要官吏不要去打攪民眾的生活,就是治理國家的最好方式。
“雞犬之聲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正是士大夫們認為的理想社會形態。這種根植于小農經濟上的田園生活,在風調雨順的年景自然看上去很美,但是一旦遇到了災荒和戰亂,這種虛假的美好生活頓時就變成了地獄。
對于士紳地主來說,美好的田園生活意味著他們能夠從雇農那里獲取豐厚的地租,卻又不必向國家履行自己的義務,這自然是他們推崇的盛世。不過對于國家和平民來說,這種盛世卻是以犧牲國家的防御能力和平民抵抗災害能力換來的。
因此當朝廷第一次推出五年經濟計劃的目標時,一度受到了地方官員及士大夫們的抵制,認為這是疲憊民力的禍國之政。畢竟在中國的傳統學說中,根植于土地的小農經濟,也就意味著天下財富是恒定的,朝廷說要每年增長多少財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政策,這無非就是想要從民眾口袋里掏錢么。
士大夫們這時倒是清楚的很,普通百姓身上已經沒有多少財富可以瓜分了,朝廷推行這樣的政策,便是想要從他們口袋里掏錢。因此這些士大夫們頓時變成了民眾的化身,堅決反對用固定的經濟數據來規定各地的經濟建設。
各地的官吏們也是惶惶不安,畢竟他們也沒有經歷過這樣發展經濟的方式。朝廷一下把這些經濟指標固定下來,要是自己完不成怎么辦?就算是最為堅定的改革派官員,也陷入了迷茫之中,他們并不知道如何去提高這些經濟指標。
第一個五年經濟計劃實施的初期,就是在朝廷和地方官員的爭吵中度過的。如果不是連年的北旱南澇災害,使得**抵抗災害能力的凸顯,使得北方官吏士紳改變了態度,估計第一個五年經濟計劃就要半途夭折了。
正是獲得了北方官吏士紳的支持,朝廷才有余暇對那些抵制**的官員進行調任及邊緣化的處置,方才壓制住了地方官員反對**的風潮。但即便是如此,南方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根本不理睬朝廷頒發的**,他們也不公開抵制,只是將朝廷政策束之高閣而已。
就在這種跌跌撞撞的施政下,第一個五年經濟計劃依然獲得了成功,如何不讓崇禎感到喜悅不已。有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為基礎,實施第二個五年計劃時,也就是順理成章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