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衛炮臺的中尉雖然臉色鐵青,但是依然拒絕了部下的請求,他對著這名少尉說道:“我們的大炮只能打到河口的位置,他們現在還在我們的射程之外。
看看那些海盜船上的大炮,難道我們要用火槍去對付大炮嗎?我們港口里的船只裝備的大炮,還不及對方一艘船上的大炮數量。現在沖出去,不過是給這些英國佬再添幾個甜點而已。
少尉先生,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保衛瓜亞基爾,而不是國王的財富。我們最好還是祈禱一下,希望這些英國佬奪取了運銀船不會再打我們的主意,否則我可真不敢保證,這座城市會不會變成今天的第四艘運銀船。
真是活見鬼了,英國佬是怎么把這么多船只弄到太平洋來的…”
西班牙人的蓋倫帆船平衡了卡拉維爾船和克拉克帆船的特點,在適航性和載重性能上都極為出色。在這個軍民船型尚未分開的時代,可以說是一款極為優秀的,使用于遠洋貿易及海戰的船型,也是現在歐洲最為流行的一種船型。
這三艘4-500噸的運銀船,都配備了90名船員,即:15名高級船員,25名水手,20名見習水手,10名侍童,20名炮手。其中兩艘軍艦上還各載有一個連,約125人的士兵。
但是這9艘海盜船上,最少的也載有100名全副武裝的海盜,更別提三艘雙層炮甲板的海盜船上,起碼載有200名用火槍武裝起來的海盜。
因此指揮這場戰斗的英國海盜佩恩船長,感覺自己不是在指揮海盜進攻西班牙人的軍艦,而是在指揮艦隊圍剿西班牙人的軍艦。這樣的戰斗一點都不刺激,完全沒能讓他感受到身為海盜的樂趣。
于是往日身先士卒的佩恩船長,今日卻只是讓自己的船只在外圍游蕩,一邊監視著岸上的動靜,一邊觀察著三艘運銀船上的戰斗。
對于這三艘運銀船上的西班牙官兵來說,今天簡直就是一個災難日。太平洋沿岸并非沒有海盜的存在,但是還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出現這么多海盜船。
這里可是太平洋沿岸,不是適宜于海盜藏身的加勒比海。也許會有海盜繞過麥哲倫海峽來到美洲西海岸,但是這些海盜最多也就兩、三艘小船,攻打一下沒有什么防備的沿海村子和港口還有可能,但是挑戰西班牙的軍艦,這還是第一回。
在保衛西印度的問題上,西班牙人是不遺余力的。從1586年菲利普國王派遣意大利工程師胡安.包蒂斯塔.安東內利考察對加勒比群島的防御開始。
西班牙人就陸續在加勒比海的各主要港口,哈瓦那、圣胡安-德.烏盧阿、波多黎各、貝盧港和卡塔赫納.霍金斯-德雷克等港口修建了嚴密的防御工事。
但是這種防御工事的耗費,對于西班牙國王來說也是極為沉重的負擔。當荷蘭人的船隊在1615年穿越了麥哲倫海峽,沿著德雷克船長的路線跨越了太平洋,抵達了東南亞的香料群島,暴露了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在太平洋海域方向上的虛弱后。
1614年-1621年擔任秘魯總督的埃斯基拉切奇親王,便著手制定了一項昂貴的沿海防御計劃。但是該項計劃使得西班牙財政委員會大為抱怨,認為王室的白銀歲供被墨西哥及秘魯總督拿去抵達海盜,這和被海盜打劫又有什么區別?
因此當埃斯基拉切奇親王卸任之后,秘魯沿海的防御計劃又再次擱置了起來。但是控制了從墨西哥到南美東海岸的西班牙人,使得太平洋沿岸的海盜并無容身之處,因此也導致了秘魯總督區的海上力量并不強大。
和加勒比海一帶動不動30-90艘船組織的大小艦隊相比,秘魯總督區和新西班牙總督區在太平洋沿岸的船只,總共加起來也沒有20艘蓋倫帆船。
秘魯出產的白銀,每年有一次會運往巴拿馬。裝載白銀的艦隊從卡亞俄港出發抵達巴拿馬城,然后通過騾群將銀塊運到加勒比海沿岸的農布雷-德.迪奧斯,最后再送往墨西哥統一裝上大艦隊送回西班牙。
因為這段航程不遠,且一年只有一回,因此很難被海盜們偵查得知。所以白銀從秘魯運往巴拿馬這段航程是最為安全的,這也是今日運銀船被海盜船接近才發覺不對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