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時日本派出遣唐使向大陸學習中原的文化開始,日本這個國家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就被中原文明深深的影響了。對于日本來說,從大陸文明中傳來的諸多事物中排名前三的,應當是文字、佛法和茶了。
不過對于文字和佛法的日本化不同,日本對于茶文化倒是一直試圖保持著從大陸傳入的原汁原味為榮。和其他大多事物從唐時便傳入日本不同,茶葉和茶文化傳入日本的時間不過才4、5百年而已。
而茶葉和茶文化的初傳播者,乃是被日本人稱之為茶祖的日本臨濟宗的初祖-榮西禪師。這位禪師在大宋求取佛法之余,還從大宋帶回了茶種和蒸青之法,從而使得茶葉和茶文化開始在日本傳播開來。
戰國末期在千利休等一干茶人的努力推廣下,加上各地大名的帶動下,茶終于成為了日本的流行飲品。雖然日本的上層人士依然認為最好的茶葉出自大陸,但是他們卻對大陸現在流行的炒青制茶法不以為然,還是推崇從宋時流傳下來的蒸青制茶法,因此雖然日本各地還在大量進口來自大陸的茶葉,但是日本自己的茶業也正迅速的成長著。
薩摩藩位于九州島西南部,這是一片位于火山地帶的土地,領內除了大量的山脈與河川之外,薩摩藩最大的特色也只有諸多的溫泉了。也因為火山眾多,使得藩內的核心地區基本被火山灰的堆積物覆蓋著,正是憑借著這些火山灰改良了當地的土質,使得薩摩藩雖然平原稀少,但是土地卻并不貧瘠。
當然,和藩內諸多的武士人口相比,薩摩藩的土地還是顯得過于狹小了,所以在德川氏平定天下之后,薩摩藩依然還是采取了對于外海諸島的拓展活動,并成功的拿下了琉球群島的控制權,這一度改善了薩摩藩的財政狀況。
可是隨著大明再次向外擴張勢力之后,薩摩藩也是最先受到打擊的日本諸侯,它不僅失去了琉球諸島,甚至連種子島分家都在大明的支持下獨立了出去。不過有所失必有所得,失去了種子島和琉球群島的薩摩藩,卻在日本開海之后成為了和大明貿易往來最為頻繁的一個日本藩國。
薩摩的火山灰、硫磺、木材成為了出口的大宗貨物,而從大明傳入的各種美洲植物,則極大的增加了薩摩的糧食產量。這使得薩摩藩雖然失去了種子島和琉球群島,但是藩內的財政并沒有惡化下去。
而且鹿兒島地區的地形和氣候又極適合茶樹的生長,只不過此前薩摩人一直不懂如何侍弄這些茶樹,當明國商人帶著先進的種植茶樹經驗到來之后,薩摩出產的茶葉品質就開始快速上升,當地適合茶樹種植的地區也大批的開辟為茶園,這對于藩內的財政來說,都是比較積極的影響。
可薩摩藩的大部分武士卻對現狀越來越為不滿,因為經濟上的繁榮并沒有給他們帶來什么好處,反而帶來了物價的上漲,給他們的生活造成了困難。掌握了同明國貿易的家老、武士,投資興建工廠和船廠的商人,種植茶葉和棉花的地主,固然是在經濟發展中獲得了大量財富,但是依賴固定俸祿生活的中、下級武士,他們發覺自己的生活居然還比不上那些他們原本看不起的手工業者,這就讓人三觀破裂了。畢竟大多數人成為武士的目的,不就是想要過的比平民更好一些么。
于是,享受著開海利益好處的薩摩藩,卻出現了眾多閉關鎖國論的支持者。這些武士們天真的以為,只要把外國人趕出日本,他們就能回到過去受人尊敬的時代。而那些農民和商人創造出來的財富,也會落入到他們的口袋之中。
這股力量是如此的強大,使得薩摩藩的當家領主島津光久也不敢正面駁斥,而是采取了不予評論的態度。島津光久的這種態度,自然也就使得領內尊王攘夷思想開始大肆傳播,使得薩摩的武士們從原本敵對江戶幕府的態度轉變為了敵對大阪幕府的新姿態。
當然賴以支撐這些薩摩武士底氣的,乃是利用對外貿易盈余從大明購入的大量火繩槍和佛郎機炮,還有一部分自制的火槍。就薩摩人自己看來,利用這些武器裝備起來的薩摩武士團和薩摩家控制的一個正式師團編制的國家軍隊,對付大阪那些商販市民組成的部隊,可謂是輕而易舉的事了。
直到沐天波帶著明國及大阪幕府的聯合艦隊出現在鹿兒島附近的海面,建于城山山麓上的鶴丸城內,薩摩藩的領主島津氏正同家臣們緊急商議著眼下的時局。
僅僅在一個多月之前,尊王攘夷志士利用各地農民發動的米騷動運動,轉變為了一場反對幕府統治的起義運動,看起來尊王攘夷運動的前景還是一片大好。但是隨著內大臣德大寺的被刺殺事件開始,形勢就急轉而下了。
不僅朝廷親自下詔斥責各地出現的尊王攘夷活動是一群逆賊的野心之舉,還聲稱是有人為了挑撥幕府和朝廷之間的關系而暗殺了內大臣,接著表示一定不會放過暗殺內大臣的主使人的。之后得到朝廷詔書的大阪幕府就開始發文各藩,要求各藩以出兵來表明自己的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