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歲大明派人勘察黑龍江入海口,擊破了后金駐扎在黑龍江入海口處的那個寨子,實質是后金在黑龍江中下游的唯一一只武裝力量。
這只力量被擊破之后,便可沿黑龍江長驅直入,一直抵達三姓地區,才能見到后金的武裝力量了。
由黑龍江入海口往三姓地區,沿河里程長達近3000里。黑龍江下游每年在11月下半月開始封凍,4月底解凍。
開春之后便有一個潮汐期,從入海口掀起近2.5米高的潮頭浩浩蕩蕩的往上游涌去,往往能上行數百里。而夏秋季節也是黑龍江的雨季,5月之后便形成長達數月的洪澇期。
因此黑龍江中下游雖然可以航行,但并不適合大型運輸船隊的行駛。當地土著采用的船只,往往是只能承載3、40人的輕便小船。
因此不管是庫頁島、黑龍江下游部族北上朝貢,還是后金出兵黑龍江中下游,都會選擇11月底江面封凍后,利用可在冰面上行走的爬犁前往三姓。
經過訓練的狗、鹿、四不像牽引的爬犁,一天可跑100-200里。從黑龍江入海口到三姓,短的20天,最多也就不過30天。但是如果換成船運,那么起碼就要花費近2個月。
聽了這些赫哲人的介紹,愛德蒙·唐泰斯對于前往黑龍江中下游探查地理環境的毛可喜等人,便不再有什么擔憂了。
毛可喜所率領的三艘船,雖然不過在200噸上下,但是比起那些土著人用樺樹皮或木材修建的小船,已經可以算是龐然大物了。
更何況,這些船只上裝備的火器,完全可以讓那些土人的船只在靠近之前,就已經被擊毀了。
在這個季節,后金是無可能派出一支軍隊加強黑龍江下游的防衛的。派少了無濟于事,派多了后勤供應就遇到了難題。
當努爾哈赤把這一地區的土著部族往上游遷移之后,黑龍江中下游就成了后金的一個軟肋。
沒有人的土地,即便是再險要,也不足以擋住一支小部隊的進攻。而且從這些赫哲人口中得知,后金雖然征服了這片地區的土著部落,但是卻也沒有全然信任這些土著部落。
比如努爾哈赤就曾經發布過一條命令,禁止將兵器鎧甲販賣于蒙古及各邊疆部族。
這也是為什么,去年那艘大明探險船,以少量的士兵和水手,便擊潰了后金駐扎在入海口處的防衛部隊。
努爾哈赤以東北一個小小的部族酋長,最終征服了大半個遼東,還幾次擊敗明軍。他起家的經歷,便是在明軍的縱容下裝備了優良的武器鎧甲,從而征服了同樣武勇但是裝備紀律不如自己的遼東其他部族。
正是努爾哈赤有著這種經歷,所以他對于同后金相鄰的一切少數民族都充滿了警惕。不管是把這些部族遷移到建州女真控制的區域下監視同化,還是禁止這些部族私下購買武器鎧甲,并討伐實力雄厚的大部族。
他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消滅后金的隱患,使得后金的周邊沒有新興的力量,好讓他專心對付明朝。
但是這種行為也導致了一個后果,以遼沈為中心的后金核心區域固然是固若金湯,但是整個外東北地區卻變得虛弱異常。
意識到黑龍江中下游不會有力量威脅到毛可喜的船隊后,愛德蒙·唐泰斯便繼續南下了。
在庫頁島西南部,愛德蒙·唐泰斯還發現了兩處條件不錯的港口,隨后便在6月2日返回了亞庭港。
繞島一圈不過花費了7天,勘察及同北部土著部族交涉也用去了7、8日。不過亞庭港已經建起了一處簡易碼頭,還有一座以木頭為主的簡易起重裝置。
有了這座簡易碼頭,裝卸貨物的速度顯然被加快了不少。在亞庭港修整了三天后,裝滿了貨物的“鄭和號”便受命返回了。
從亞庭港到濟州港用了不過5天,在濟州港停留了一天,愛德蒙·唐泰斯向駐守在濟州港的葉雨軒做了一個簡單的匯報,便再次啟程返回了天津。
從濟州港返回天津,愛德蒙·唐泰斯選擇了直航,3天便到達了登州,隨后在6月17日抵達了天津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