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五日,在遵化城北面后金軍遺留的大營,靠近城門方向的木墻已經全部拆除了,營外的淺壕也被填平踏實,這里重新變成了一片空曠的荒地。
后金軍在營內修建的觀戰高臺,在明軍重新修繕后,成為了祭奠遵化及本次后金入關,明軍陣亡軍民的祭奠場所。
當日一早,遵化軍民數萬人以白布條扎著頭,肅立在祭臺之前,等待祭祀戰爭中死去的將士、親友和鄉黨。
在銅號角的嗚咽聲中,一身素袍免冠的朱由檢在眾人的注視下,從祭臺右側的階梯緩緩登上了高臺。
隨后他在禮官的高聲呼喊聲中,一步步的完成了祭奠陣亡軍民的各項儀式,最后便是一板一眼的讀完茅元儀寫作的祭文。
在這肅穆而宏大的祭奠儀式上,臺下的軍民們都顯得極為安靜,只有等到崇禎開始誦讀祭文時,臺下才開始隱隱出現了飲泣之聲。
剛開始只有一兩個痛失家人的百姓在哭泣,接著這哀傷便開始傳播了開來,不僅僅是普通百姓,失去了同袍的軍人也心有感觸的哭泣了起來。
“…嗚呼哀哉,伏惟尚饗,祭我英烈。”朱由檢念完了最后一句,并沒有就此結束儀式。
祭奠這些戰爭中犧牲的軍民,是為了讓這些百姓和軍人記住烈士們的付出,從而堅定同外敵抗爭的決心,并不是為了讓他們哀傷于家人、親友、同袍的死亡,從而喪失了同外敵抗爭的勇氣。
朱由檢受起祭文,掃了一眼臺下的軍民之后,便繼續開口說道:“今日我們在這里祭奠那些為國犧牲的英烈,并不是想要在英烈面前自憐自哀,作出一副失敗者的姿態。
我們在這里紀念他們,就是要讓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想用生命保護的東西是什么。而我們也將會繼承他們的遺志,高舉他們的旗幟,將他們想要保護的東西繼續保護下去,從而不讓他們的鮮血白流,這才是他們在天之靈想要看到的結果。”
隨著皇帝的話語在臺下的人群中傳開,原本悲痛不已的人們開始重新將注意力轉移到了臺上演講的皇帝身上。
朱由檢在臺上慢慢來回踱步,一邊思考一邊繼續說道:“我們的軍隊也好,我們的百姓也好,當我們握著武器沖向那些侵略我們的后金軍隊時,我們的念頭只有一個,那就是保家衛國。
用自己的生命去保衛家人,大家都不會有什么異議,因為就算是禽獸都知道要保護自己的幼崽,何況是我們作為一個人呢?
但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保衛這個國家,也許就會有很多人退縮了。因為他們不覺得用自己可貴的生命去保衛國家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這也是為什么,當后金軍繞道入侵時,扼守長城關口的大明軍民會輕易的向后金軍投降的緣由。
那么這些投降后金的軍民,和我們那些為國犧牲的英烈比較起來,他們是不是太過可恥,也太過卑劣了呢?”
臺下立刻有烈士的家屬高聲回應了崇禎,“可恥,應當重重的處罰這些投降后金的無恥之徒…”
這名家屬的呼聲頓時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持,朱由檢側耳聽了一會才雙手虛按,讓臺下的軍民重新安靜了下來。
“是啊,他們的確是可恥而卑劣。但是朕一直在反思,究竟是為什么,他們會如此輕易的投降了后金軍。
朕想了很久,終于有了一點收獲。朕以為,他們只所以能夠毫無廉恥,毫無顧忌的向后金軍投降。那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國家,也不知道什么樣的行動才算是真正保衛了家人。
那么大明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究竟值不值得我們用生命去維護她?我以為,這是朕的過失,這是朝廷的過失,也是所有大明百姓的過失。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去定義過,我們的祖國大明,她究竟應該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如果我們不能搞清楚大明是什么,我們就沒有權力要求那些不認同大明的人用生命去保衛她。
作為大明的皇帝,我以為無法讓百姓和軍隊了解他們保衛的祖國是什么,那么最大的責任就在于朕。因此朕決定赦免那些向后金投降的軍民,但是不包括那些主動引導后金軍殘害大明百姓的投降者。
而今日,朕也將在諸位英靈和你們面前明確,大明究竟是什么,為什么我們需要用生命去保衛她。而我也將在此發誓,我將同你們一樣去保衛她,并絕不會背叛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