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朝臣們對于皇帝興建軍校、新軍持有容忍態度,一是因為新帝登基時,朝中黨爭的激烈,他們在某些方面只能服從于皇帝的意思,避免皇帝徹底倒向政敵。
二是后金國勢越來越強盛,在遼東幾乎無可抵御,除了一道殘破的寧錦防線和山海關外,京城北面已經再無可靠的屏障。
這種狀況之下,為了維護京城內自家的安危,興辦一只強軍可以說也是京城上下官吏的共識。只不過,大家爭的是這只新軍掌握在誰手中而已。
崇禎摒棄了由內監勛貴單獨掌軍的傳統,設立軍校和**謀部,讓孫承宗等文臣統領操練新軍,消除了一部分文官們的戒心,算是贏得了最大的共識,新軍也才能順利編練出來。
但是隨著皇帝親征薊州,初步煉成的新軍擊退了入侵關內的后金軍隊之后。朝中的文官們突然發覺,這只新軍雖然名義上是孫承宗、袁崇煥等文官訓練編制出來的,但是這只新軍的內部封閉性更好,文官們根本影響不了新軍內部的軍官提升,從前的兵部現在倒是成了**謀部的后勤部門了。
在這樣的狀況下,朝中差不多已經達成權力平衡的文官們,自然想著要騰出手來壓制一波武臣勢力上升的勢頭了。
奢安之亂的結束,對西南諸軍的安置,也就成了文官們對于皇帝的初步試探。
朱燮元既然看明白了朝中局勢,自然不愿意同執政的內閣閣臣們去唱反調。但是皇帝親口點了自己的名字,他也不得不站出來發表看法了。
作為平息了奢安之亂的首功之臣,他對于西南局勢的了解自然是超過了朝中的各位官員的。
要他閉上眼睛去附和內閣諸閣臣的意見,他是覺得不大妥當的。思前想后了許久,朱燮元終于對著皇帝行禮說道:“陛下,臣兩度受命,在川、貴兩地奔波對付叛逆,對于當地的風土人情倒也是略有所得…”
朱燮元沒有直接表態支持那一方的意見,而是把自己在四川、貴州任職期間的經歷,和對當地風土人情的了解講述了一遍。
說完了這些之后,他才轉回正題說道:“…以臣所見,自奢安之亂之后,貴州、四川的菁華之地大半被毀,我漢人百姓在這兩地的人口也大量銳減,數十年教化之功也毀于一旦。
而在這場戰亂之中,不僅我漢民損失慘重,當地土民的損失也同樣不小。雙方在戰爭中的互相仇殺之下,戰亂之前當地各族百姓的睦鄰友好關系,現在已經蕩然無存。
當下在貴州,漢人村寨不許其他土民3人以上結隊從村子邊上經過,而苗、瑤等族百姓則同樣拒絕漢人進入自己的寨子休息,各族百姓之間的關系可謂是劍拔弩張。
如果朝廷以為奢、安兩家土司服軟,西南地方就能回到戰爭之前的社會,無疑是想的太過于簡單了。”
郭允厚忍不住向他發問道:“那么按照朱大人的意思,朝廷還需要向西南撥款多少年,才能讓西南恢復到戰亂之前呢?”
朱燮元沉吟了一下,終于委婉的說道:“需要多久才能讓西南地區恢復到戰亂之前,臣實在是不知。
但是臣以為,想要消除西南地區繼續發生叛亂的隱患。一是向西南持續遷移漢民,在這次戰亂之中,只有漢民才是真正愿意支持朝廷官軍的。
其他各族雖然沒有參與叛亂,但也只是閉門自守,很少愿意協助朝廷官軍平叛。只要漢民在當地的數量占據了一半以上,西南的局勢才會有真正的緩和可能。
二是將有功將士分別安置在各要道沖口,把從叛逆中繳獲的土地分給這些有功將士,則將士們自然會感念朝廷的恩德,替朝廷鎮守地方,隔絕地方上各族百姓的沖突。而且也能減少朝廷對于西南地區的軍費撥款…”
原本還對朱燮元的說法有所不滿的內閣閣臣們,聽了他最后的建議之后,終于臉色緩和了下來。把這些有功將士分拆安置,顯然也是符合他們心意的。
不過在朱燮元之后發的秦良玉,卻皺著眉頭說道:“總督大人前面說的臣都贊成,唯獨這把有功將士分鎮各地,臣以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