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藍軍去哪里了
冉明的話,讓眾商賈心里掀起驚天駭浪。商人,特別是這個時代的商人,
本身就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龐大的財富和社會資源,卻沒有與其身體相符合的政治地位。說句不好聽的話,商賈的名聲,甚至不如老農。
當然,這是有特定歷史因素的。
最初單指商朝遺民,為了消除商朝的歷史痕跡,周王除了對商朝的貴族集中于一處嚴加管束外,還不準商朝遺民擁有土地,穿絲綢衣服,當官和擁有社會地位,而且對其善于經商的商遺民也基本限制其自由,并只準許其繼續經商。
久而久之,商人這個群體成為整個社會唾棄的對象。商人雖然擁有大量的財富,在整個封建時代,卻無法擁有自己的政治地位,哪怕是貧窮的平民,擁有的政治地位也比商人要高。特殊的生存環境,也讓商人有一個極度的憤恨的心理,他們為富不仁,或是貪婪無度,自私自利,反正,商人就是一個讓人唾棄的對象,就是一個讓人鄙視的人群。
在封建時代,就算是皇帝,其實很多時候也身不由已,皇帝王恩寵一家一姓商賈,不會受到以士族階級的反對,可是一旦集體提高商人的地位,就會得到士族集體的抵制。冉明知道,在科舉制度沒有完善之前,士族只能削弱,而不能消滅。
而且這個時期極度貪婪的商賈,并不符合魏國的利益。
符合魏國利益的商賈,不僅要在經濟領域有杰出的貢獻,還要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財富與成功,是儒者的楷模,商界的精英。這就是以晉商為代表的儒商了。
既儒商。提到儒商,那就是孔子弟子“十哲”之一的子貢,這位孔子杰出的弟子,不僅魯國、衛國的國相,還是當時聞名天下的大商人。
冉明道:“知道你們為什么不能成為天下,人人都敬仰的儒商嗎?”
眾人皆沉默不語。冉明道:“作為儒商,首先要牢記一點,要以德立身,以仁為本,要堅持義和利要統一價值觀!”
冉明一指張詢道:“就是你張詢,你說你也不怕撐死,你以占有魏國七成民間馬匹交易的份額了,也死抓著晉朝市場不放,孤可是聽說了,你現在又在江南建了二十幾家馬匹交易場。”
冉明當然知道張詢的意思,他是在仿效冉明,大搞壟斷,準備一舉拿下民間的馬匹交易市場,這馬匹可是暴利,在燕代兩國,張詢幾乎可以用不足萬錢的價格買下一匹成年駿馬,轉手他就賣到三十或四十萬錢,這是三十多將近四十倍的利潤。
還有王成,他麾下擁有四十余家紡織工坊,每天就可以織造數萬匹布,可以毫不客氣的說,王成一家如果開足馬力,他可以生產這個時代,天下間所有人穿的衣服。
作為商人,冉明希望是技術壟斷,因為技術壟斷,就會給他帶來足夠的利益。冉明如果站在統治者的角度考慮,就非常反感壟斷,壟斷不僅不會促進技術發展,反而會阻礙經濟體的增長。
冉明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加強魏國的經濟建設,最終目的是使用經濟商業活動,來替代傳統財富積累的方式,從而減少土地的兼并速度。要知道冉明是進一步壓縮土地的生產價值,如果一萬畝良田,一年的收益不如一個尋常小商鋪一年的收入,人們還會費盡心思,兼并土地嗎?
冉明沒有強制手段,因為這個時候,必須給商賈足夠的甜頭,讓他們暫時滿足現狀。
所以冉明警告了張詢、王成,希望他們收斂一點。至于他們會不會聽,冉明并不在意,因為這個時代,他有足夠的手段,可以一朝將王成、張詢打回原形。
面對冉明的警告,張詢、王成,乃至整個華夏商盟的全體商賈,都不敢大意。因為他們知道,冉明既然有能力捧他們起來,也可以捧起別人,他們償到了人前人后的光鮮,自然不想回到從前。
冉明又道“要想得到你們想得到的尊重,必須在經商時有足夠的勤奮、極大的熱情、對人善良、擁有智慧、還要自尊、自愛,胸懷大度、心態平和、胸懷寬厚、舉止文雅、注重禮儀、熱愛生活,并善于結合實際盈利,充分惠及社會,最重要的是,你們的利益要與國家結合在一起。”
冉明把后世的儒商文化,結合在這個時代特點,總結了出來。最終,華夏商盟,在啟盟書院集體拜祭孔子,以十哲之一的子貢作為儒商的祖師爺,像木工的公輸班,兵家的孫子一樣,確立了他們未來的奮斗目標。
當然,華夏商盟集體在啟明書院大規模拜祭孔子和子貢的行為,在東晉也引起了人們的劇烈反應,其中有贊揚的,也有反對,反對的大罵商賈無恥,支持的則是指出這很正確,孔子的有教無類,就是應該如此。
在祭拜孔子和子貢之后,掛著儒商光環的華夏商盟成員開始返回魏國,他們將開始他們新的生活.
就在冉明組織商賈集體祭孔時,魏國的軍演也正式拉開序幕。紅藍兩方軍隊在方圓千里的區域內,展開激烈的戰斗。
沛郡治所相山城,藍方軍團中軍大帳內,紅方軍團齊頭并進,以泰山壓頂之勢,橫掃藍軍占領的城池,給了張溫極大的壓力。經過藍方參軍團的紙上推演,按照紅軍的推進速度,他們最多可以堅持半個月,就會被紅軍全部消滅。
天色已晚,中軍大帳內,如同小孩手臂粗的蠟燭,將大帳內照得如同白晝。所有的將領已經回去安歇,張溫愁眉苦臉,死死的盯著沙盤,希望從沙盤上可以找到反敗為勝的戰機。
就在張溫眼皮子直打架時,大帳內突然吹進一陣冷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