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原因還是帝國疆域太過遼闊,只有皇家“銀廣聚”銀樓才有這個財力將分號遍布帝國全境。同時,各商行和商人們需要在邊疆購買商品,不可能隨身攜帶大量銀錢,他們就需要通過“銀廣聚”進行匯兌,“銀廣聚”還給帝國大的商行放貸收取適當的利息。當然了,兌換金銀幣。因而,在帝國疆域和藩屬國開設有上千家分號的皇家“銀廣聚”銀樓,就成為皇帝最為來錢的買賣。誰都知道“銀廣聚”銀樓是皇帝的買賣,**帝國和藩屬國就沒有人敢找麻煩。僅“銀廣聚”銀樓每一年七百至八百萬白銀的利潤,足夠皇帝張平安應付日常花費。
皇帝張平安的秘密試驗工坊雖然耗費大量錢財,但工坊出產的物品有一部分被商行購買,也可以做到收支平衡。褚天壽之所以有底氣為皇帝籌措到上千萬的銀子,主要還是皇帝張平安斂財時一直有一個沒有注意到的盲區,那就是藩屬國很少向皇帝納貢。這十幾年來,帝國的幾個大的藩屬國中,只有美洲帝國皇帝張尚武向父皇送來了十一萬兩黃金。而其他富裕的南洋帝國和天竺國都好像忘記了他們應該對皇帝盡孝,成天只知道叫窮從帝國榨取好處。別人或許不清楚內情,熟悉帝國商貿的褚天壽心中非常明白,這幾個藩屬國都發現了大量金礦,讓他們為父皇掏黃金乃是給他們一次盡孝的機會。
在皇帝召見褚天壽后不久,褚天壽就以內務府的名義給南洋帝國和天竺國寫信。褚天壽在信函中隱晦地對南洋國皇帝張尚德、天竺國國王張尚仁提及,他們的母國雖然富足,也需要成年孩子盡孝才能為整個帝國百姓做表率。褚天壽深知,皇帝家的幾個兒子都和他們爹一樣,盡是些只進不想出的主兒。所以褚天壽在內務府信函中明確了每個藩屬國需要敬獻黃金的數額,他逼迫這些貪財的皇帝和國王拿出盡孝的誠意。內務府總管褚天壽也不害怕這件事引起朝堂官員們的非議,這是皇帝的家事還輪不到朝廷官員說三道四。**二十六年夏,最先接到信函的天竺國國王張尚仁首先響應。
盡管褚天壽是以內務府的名義給藩屬國寫信,引起了天竺國國王張尚仁高度重視,他也搞不清楚褚天壽寫這封信是不是父皇張平安的授意。**傳統講究孝義治國齊家,不管這人是不是真的有孝心至少要在場面上要有至孝表現。如若不然,身為一國之君的他們不但要被自己的朝臣們罵死,他們也害怕后輩有樣學樣不對他們盡孝。所以,褚天壽在信函中向天竺國索取三十萬兩黃金,天竺國王張尚仁則拿出了五十萬兩黃金向**帝國皇帝納貢。張尚仁還向皇帝張平安寫來請安奏折,感謝父皇張平安的養育提攜之恩。老張家的兒子個個心思靈動,張尚仁在奏章中痛哭流涕地表示,天竺國初成國事諸繁雜不能在父皇身前盡孝他內心不安。只要父皇一聲召喚,他立刻放棄王位帶著兒子回帝國在父皇面前承歡。
好話說完張尚仁還不忘給哥哥們下眼藥,說天竺國經歷過戰火條件不如其他藩屬國,但為了父皇他砸鍋賣鐵也要博得父皇開心。盡管張尚仁沒有提及哥哥們只片語,是個人都能從中體會到他告狀的內涵。在接到兒子張尚仁的奏章和送來的黃金后,皇帝張平安龍顏大悅,他不住夸贊褚天壽不愧為帝國財神。既然張尚仁當了出頭鳥,皇帝張平安還是下旨,先是表彰張尚仁的孝心,隨后把天竺國升格為天竺帝國。不僅如此,皇帝還擴大了天竺國領地,將曾經莫臥兒大部分領土全部劃歸天竺國。當然了,孟加拉行省不在賞賜的范圍內,皇帝張平安還需要給帝國多流出一個出海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不久美洲帝國皇帝張尚武也向父皇送來七十萬兩黃金,借此表達兒子對父皇的孝心。有了這一百二十萬兩黃金,皇帝張平安就有了征服奧斯曼帝國和羅斯帝國的本錢。只是南洋帝國皇帝張尚德的表現就沒有那么貼心,他僅僅拿出了三萬兩黃金敷衍了事。本來**帝國皇帝張平安就對張尚德把南洋帝國南面租借給英國人不滿,這次又如此怠慢他這個父親,張平安自然是要好好地教訓一下這個逆子。要處罰藩屬國的皇帝張尚德不是一件小事,皇帝張平安首先是要大造輿論,讓張尚德失去了道德上優勢才能一次就將他徹底打翻在地,讓其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