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雖然古代軍制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也有很多缺點,但是不可否認,魏國的軍制改革是走在了這個時代的前沿。魏國沒有像歷史形成任何一個時代的軍制,如果就全國范圍來看,魏國此時更像秦朝時期的全民皆兵軍制,任何成年男子,無論任何籍貫,任何民級,任何地位,都要經過初級軍事訓練。在這個基礎上,魏國軍隊是采取募集制,以兵役和志愿相結合的辦法。無論是**軍還是邊軍,都有服役年限,一旦達到服役年限,既在在尊重本人意愿的情況下,進行退役安置。
事實上各種軍制走向沒落都是有一定發展規律的。曹操創屯田制,當時黃巾之亂,天下百姓朝不保夕,能活下去自然感激曹操的恩德。可是他們一旦脫離了死亡威脅,就抑制屯田高達六七成的稅收了。結果屯田制就消亡了。而府兵制盛行在唐太宗時代,那是因為隋末之亂,人口大量減少,府兵可以分到足夠多的土地,要想改變命運,以戰功升官發財,所以因而激勵唐軍征戰四方,絕不止戰。然而,隨著人口的增加,以及士族門閥對土地的瘋狂兼并,朝廷沒有土地去分賞有功將士了,而且最可悲的是,在府兵出兵之后,這些士族門閥就在后方強取豪奪人家府兵的家產田地,這樣以來,就沒有人愿意為國家打仗了。所以府兵也因而失去人心,消失在歷史長河。
當然,冉明不同,此時的魏國控制的遠沒有大唐更加廣闊的土地,但是冉明發明了羽絨服,煤炭、火龍、火墻,這樣漢人也可以在遼東塞北苦寒之地生存。僅東北三省境內,在后世就養活了一億多人口,按照這個時代生產力低,土地利用率低,可是養活個千萬人應該不成問題。更何況,此時魏國的東北可是占了大半個**半島,即使三千萬人口,也沒有絲毫壓力。除了東北之外,魏國也在北方沒有一個強大的惡鄰,整個蒙古高原,也可以安置上千萬人。更別提占據了中南半島大部,呂宋島、蘇門達臘、婆羅洲全境、瓜哇一部,馬來半島大部,這些地區安置上億人口也是沒有任何負擔的,至少百年之內,冉明沒有人口增加的壓力。
最最重要的,其實還是冉明收商稅,興商業。而不是像唐朝一樣僅以農稅支撐國家財政開支。此時,魏國財政收入增加,冉明主要投入的有三大塊,第一是基礎建設,這占了整個國家財政收入的四成,其次是教育,占了將僅三成,最后才是軍費開支,這僅不足兩成。冉明不像漢景帝、漢文帝那樣存錢,而是拼命的花錢,以大規模基礎建設,拉動內需,繁榮魏國國內市場,反正百姓有錢了,他們需要吃飯穿衣,需要消費,最終會流入國庫。更何況冉明創辦銀行,還改變了一個國人埋錢的傳統。在古代的錢莊無論是存錢,借錢,還是異地兌換,都需要花錢。每年存錢的費用也不低,百姓收入有限,所以就會自己存錢,可是冉明在利息的刺激下,百姓都會把花不了的錢存入銀行,增加市場流通,而且魏國的貨幣體制是金、銀、銅、紙并存,根本不存在錢幣不足的問題。
以魏國開元八年財政收入高達兩千三百萬金,這相當于兩億三百萬貫,差不多兩億白銀。軍費用支出兩成,就高達四千六百萬貫,然而唐朝**年財政收入三千萬貫以,而清朝在“康乾盛世”時期一年的財政收入為一千五百萬兩白銀。遠遠沒有魏國軍隊的軍費開支高,當然魏國此時的基礎建設(主要是高速公路為主),其次是教育資金,此時全國一千九百五十多個縣基本都沒有學校,其中教室、教具、師生宿舍占了很大比例。百年育人不是一句口號,更需要海量的資金。
當然,冉明在提高民族整個素質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增加民族尚武精神。魏國全民軍事訓練是基本國策,暫時沒有改變的可能,所有的軍事訓練其實并不一定在軍營里完成,比如工廠,就會以工廠為單位,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進行軍事訓練。學校也是如此,冉明所創立的學校,和后世基本一樣,每年分為上下兩個學期,但是上下兩個學期內,所有師生都必須經過一個月的軍事訓練。這也就是說,在魏國縣學都必須進行每年為期兩個月的軍事訓練。當然,這種經過初級訓練的百姓,并不一定會走上戰場,而是在已經有了初級訓練的士兵,在軍營強化訓練,最終成為精銳戰兵。
其實,這種軍費開支,不比維持一個龐大的軍事集團要低,不過冉明真正的目的是形成全民尚武之風,增加華夏民族戰爭的動員能力。
蘇聯在二戰期間雖然戰勝了德國,可是蘇聯的勝利事實上也是極為慘烈的,整個蘇聯損失人口四千三百三十萬人,其中軍隊就高達兩千三百萬人。雖然蘇聯的模式不可取,不過像蘇聯這種戰斗風格卻是冉明所看重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擁有四億六千七百余萬人口,按照西方國家的動員能力,至少可以組建三千萬軍隊,最高可以武裝五千萬軍隊。即使按照日本大本營以一個大隊對中國軍隊一個師的戰力計算,至少可以牽制日軍三百萬兵力。當然,事實上日軍侵略中國,期間在中國最高軍力是一百四十六萬人。可是,整個抗日戰爭打得讓人非常無語,或許有人會提什么武器裝備問題,事實上裝備占了很大一部分因素,但是也和當時中國整體國民素質低有關。
軍事裝備,歷史上中國一直走在世界在前列,就在整個世界都在用青銅武器時,中國已經進入了鐵器時代,而且率先發明了火藥,并且應用在了軍事方面。但是中國歷史上一直就是一個悲劇,都是被野蠻民族戰勝文明民族。冉明不會像某些統治者那樣,采取愚民禁錮思想的方式,維持自己的統治,但是終究會給整個民族國家帶來滅頂之災。
在這個時候,冉明就強化軍人地位,改變所有文貴武賤的局面。然而就在冉明在魏國進行**的時候,讓冉明意料不到的事情出現了。
要說九品中正制滅亡的原因,不得不提南朝士族的掘墓人孫恩。在冉明這個異世蝴蝶的影響下,歷史早已變得面目全非。然而改來的還是會來了。原本杜炅之徒孫泰,居然逃回了江南。對于這個無關僅的要小卒,冉明也沒有在意。然而,孫泰在江南暗中發展教徒,又得數千人。
特別是東晉丟掉建康,這讓孫泰感覺東晉司馬氏的國祚將盡,于是密謀發動叛亂。
事實上建康雖然被“收復”,事實上明眼人都看出這是魏國故意讓給晉國的。此時晉軍也沒有能力收復失地,為了抵御駐扎在揚州的征南將軍石越所部,司馬聃只得擴軍備戰。原本晉朝的家底就薄,而且失去了徐揚八郡江北財稅重地,晉國的財政危機非常沖突,為此司馬聃不惜下令加稅。加上士族門閥因司馬聃殺王蘊而離心離德,故而在這次加稅過程中,士族門閥也上下齊手,晉朝江南百姓更加苦不堪。自從陳勝喊出了王相將相寧有種呼?這句話后,他就給中華民族注入了反抗的基因,一旦稅收苛責嚴厲,百姓就會反抗。
孫泰在會稽國國都山陰縣(既今天浙江紹興越城區)集合數千道徒,舉起反旗。在歷史上孫泰之反是沒有反起來的,孫泰還沒有造反,司馬道子父子誘斬了孫泰及其六子。其侄孫恩逃入海島,聚眾百余名立志為孫泰復仇。可是在這個時空,會稽國所有的郡國兵都支援無錫了,后來又被司馬晞整編為大晉鎮國軍,此時留下在山陰縣的兵力不足百人。結果,孫泰一舉成功奪取山陰,繳獲了存放在山陰城內的大量財稅和糧食,孫泰大量散發百姓,收攏人心,短短三天之日,獲得上萬附庸者。接著,孫泰又命其侄子孫恩率兵五千奪取上虞。短短七八天功夫,就攻占會稽王國。此時孫泰自領天師將軍,奉天討賊兵馬大**,提出了:“驅逐暴君,恭迎圣帝”的政治口號,一時間吳郡、吳興、永嘉、義熙、臨海、東陽等地從者如云。
作為冉明這個后世之人,他可是知道孫恩之亂在歷史上的影響,這一次大動亂綿延十一年,直接造成百萬人死難,南朝精華之地皆被戰火摧毀。盡管冉明不喜世家,但是也不希望他們全部被殺掉。
雖然士族門閥可殺,可是其中死難者最多的還是無辜百姓,望著眼前滿朝重臣,冉明臉上神十分凝重地說道:“如今東晉叛亂已經蔓延數郡,叛軍十數萬人,諸卿以為,朕應該如何應對?_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