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難也頗為興奮。
薛延陀雖然沒有突厥人對中原造成的破壞那么大,但好歹也是一位大汗,橫跨北方草原,麾下有二十萬精銳大軍。
但是現在,卻接連被大唐擊敗。
光是定襄城外,薛延陀的尸l就有幾萬具,還有很多人逃了。
但是現在,大唐三路齊出,薛延陀汗國覆滅只是時間的問題。
“原本我還擔心,薛延陀人和高句麗人會聯手對付我們,但是現在看來,這件事情已經沒有什么好擔心的了。”
“不管高句麗這一次會不會動手,朕已經不擔心了,按照想兒的說法,現在的大唐已經擁有了通時參與多場戰爭的能力。高句麗人,就算不招惹我大唐,朕也會找他們的麻煩。”
如果說李世民最恨哪個國家,那么東突厥絕對是第一個,但是現在,頡利可汗卻跪在了李世民的面前。
第二個就是高句麗了。
高句麗在貞觀時代的實力,遠遠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它不是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小國,而是一個盤踞在遼東的大片土地,再加上朝鮮半島的統治者。
楊廣出動六十萬大軍,連續三次沒能征服高句麗,固然有隋朝內部的原因,但也從側面證明了高句麗的強大。
高句麗是大唐邊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擁有數百萬的人口。
特別是楊廣第三次征伐高句麗,結果兵敗而歸,留下了一大批士兵和平民百姓。
這些被遺棄在遼東的隋人,大多數都被迫投靠高句麗了,這也是他們最后的選擇。
這使得高句麗的實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尤其是其中,還夾雜著一些工匠。
這對于高句麗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大唐統一中原后,高句麗的君王還是故技重施,奉李唐為老大,表面上看起來很聽話。
但實際上,他們在遼東修筑了二十余年的防御工事。
有的地方,甚至連長城都修好了。
看得出來,大唐一直是他們最大的敵人。
也難怪薛延陀和高句麗很快就達成了協議。
“陛下,依燕王之見,不如明年再與高句麗一戰,這一年就開戰,未免太過倉促了些。”
張阿難還真怕李世民一怒之下,再次對高句麗下手。
這不是兒戲。
畢竟,高句麗人給中原留下的教訓,遠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深刻。
不是隨便派個兵馬過去,就能把他給滅了。
“放心吧,朕等了這么多年,也不差這一年!”
……
“王爺,這次秦安然是真的立功了。朝廷派出三萬兵馬前去支援,把薛延陀的軍隊打得潰不成軍。”
這樣的大事,燕王府自然是最先得到消息的。
與此通時,李想也從馬周那里,得到了一份詳細的戰報。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把他困在燕王府,實在是大唐的損失。如今朝中雖然猛將如云,但新生代將領卻是少之又少。雖然很多武將世家的子弟都精通兵法,但是和他們比起來,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李想的這句話,說出了許多人心中的擔憂。
別的不說,就說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