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路,因為地處西北,西面是吐蕃諸部,北面是西夏國,東北方向甚至還有一部分與遼國接壤,乃是四戰之地,三面皆敵,自從趙宋建立以來,這里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趙宋的一流將門大多都與陜西路有關。
麟州的楊家將,延州的種家軍,府州的折家軍以及姚家軍乃至于劉家軍,甚至更早的呼家將大多都是陜西路出來的,或者是在陜西路與異族的大戰之中成名的。
只是,北宋強敵環伺,加上重文輕武,將門地位低下,連狄青這樣的重將面見宰相都需要唱名而入,更何況是其他人?盡管西北將門人才輩出,也難以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開疆拓土,北逐大漠。
面對著強敵的威脅,陜西路的行政版圖也隨著軍事部署一變再變,最早就是一個陜西路,后來分為秦鳳路與永興軍路,再后來,一分為四,甚至一分為六,行政區劃的頻繁變更,也給當地的軍政事務帶來了不小的困擾。
到了如今,北宋的末年,陜西路自西向東被分為了熙河路、秦鳳路、涇原路、環慶路、鄜延路以及永興軍路等六路,大名鼎鼎的老種與小種,就是鄜延路經略使。
前者晁云一口氣將魯智深、楊志、姚平仲等人盡皆派到了陜西,首先占據的就是最東部的永興軍路以及魯堰路,這里也是種家軍、楊家將以及折家軍起家的地方,楊家將與姚家軍在這里影響深遠,門生故吏不少,對于這里在了解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