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叔夜等人眼里晁云就是這么神秘,武科舉會試,陛下死乞白咧的纏著讓岳飛出題,結果岳飛不答應;到了科舉會試的關口,自己跟陳東等人為了替君分憂,為他擬定了題目,他卻上趕著要自己擬定題目,若不是他的功底實在是太次,只怕他真的不會給自己等人這個機會啊。
即便是這樣,陛下都要自己來決定殿試的內容,讓自己等人給他措辭潤色。
其實倒不是晁云神秘,主要是在軍略一途,岳飛的水平實在是不在他晁云之下,兩個人只能算是各擅勝場,晁云將武舉的事情交給岳飛,那是放心的很,可是這文科舉會試跟殿試不一樣,這兩輪考試,那可是選拔的治國理政的人才,關乎到國家的千秋大計,雖然張叔夜號稱名臣,陳東等人一個個也都是學富五車,但是他們秉持的都是老一套,為國掄才,選拔出來的只怕還是老模子刻出來的一般,真正能夠經世致用的人才,如同鳳毛麟角一般,一個個都不過是一群呆板書生,那豈不是誤事?
所以晁云便是有一點辦法,都想將科舉會試跟殿試一并改了,著實為朝廷延攬些人才,只是,他也知道,想要說服張叔夜等人,太難了,雖然自己是皇帝,但是終究好多事情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若是在軍事防務上,倒還好說,畢竟自己身經百戰,每戰必勝,有足夠的威望將他們給壓住,可是涉及到了治國理政,那就不一樣了,那是人家最擅長的領域啊,張叔夜才不會讓皇帝隨心所欲的任意施為呢。
好在,晁云對會試盯的很近,甚至要求主考官與副考官、會考官在評議試卷中產生分歧的試卷,必須上奏,由自己圣裁。
不過,這會試與武舉會試可不一樣,畢竟武舉會試參加人數有限,不過一千來人,可是文舉會試足足有五六千人,時間也比武舉會試拖長了不少。
整個會試下來,時間已經進入了四月份,五六千舉子應試,真正高中進士的也不過兩百來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