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先生說話做事很是干脆利索,不像她想象中的讀書人那樣文縐縐的,故意掉書袋。
陳翠拿出錢袋,把準備好的銀子放到了桌上:“那以后我這幾個孩子就拜托楚先生了。”
“好說,好說,從明天開始,每日辰時前到學堂,下午申時正散學,學堂不提供餐食,但是廚房可以代為熱飯。”
陳翠在腦子里將他說的轉換為現代時間,就是說早上七點前到校,下午五點放學,這比現代的小學生在校時間還要長嘛!
不過,好像如今上學都是這樣,幾乎從天亮到天黑都在學堂待著,不然就顯得學習不刻苦似的。
重要的事情說完,陳翠就帶著孩子們跟楚先生告辭,他們還打算今天去縣城一趟,買齊上學用的東西呢。
之所以沒有提前買,是怕學堂有什么變動,現在都報了名,跟老師確認過了,那就可以去采購了。
騾車跑起來就是快,在鎮上耽擱了這么久,到縣城的時候還沒到午飯時間呢。
就是車上的人都被顛簸的夠嗆,連趕車的陳翠都有些吃不消。
因為車子是木輪子,沒有什么減震避震,路面又不太平整,跑快了確實顛的叫人難受。
她決定下次遇上不好的路就壓著點騾子的步子,讓它慢點走。
到了書店,陳翠發現這文化人的東西可真是貴啊。
三本啟蒙的書都不厚,加起來竟然要六百文,要是買三套的話,那就是一千八百文,都快二兩銀子了。
長平聽到報價,連忙小聲跟兩個弟弟商量,能不能他們三個共用一套書,上課的時候就坐一起,書放在中間,旁邊的兩個人也都能看到。
兩個小的也忙不迭的同意,這書實在是太貴了,還要再買筆墨紙硯,這加起來得多少錢啊!
在三兄弟一致要求下,陳翠就買了一套書,硯臺也只買了一個,筆是一人一支,只有墨條和練字用的紙多買了些。
饒是他們買的都是入門的基礎款,算是店里的便宜貨,可加起來也花了將近二兩銀子。
這還只是初步的開銷,以后筆墨紙都需要定期購買,這是一筆長期的花費。
這就是為什么鄉下少有人讀書認字的原因。
二兩銀子是普通農戶一年的收入,卻只是讀書花錢的開始,光是三兩銀子的束修,就把大部分人攔在了求學的門檻之外,更不要提后續的花費了。
幾個孩子也為此覺得心疼,甚至說他們肚子不餓,不在城里吃飯了,等回家再吃。
陳翠聽到他們這么說,又好笑又感動,也為幾個孩子的懂事而心疼。
“錢是掙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該掙掙,該花花,花了之后娘還能掙更多,再說了,咱家的錢都是冬天賣炭得來的,里頭都有你們的功勞,花在你們身上也是理所應當,以后你們讀書認字了,能掙更多的錢。更重要的是,娘餓了,妹妹也餓了,我們需要現在就吃飯。”
正在此時,不知道是三兄弟中的哪個,肚子發出了一陣“咕嚕”的長鳴,惹得一家子都笑了。
長平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他只想著省下飯錢,卻忽略了娘和妹妹的需求。
最后,一家人在面攤上吃過了熱騰騰的面條,才緩緩趕著騾車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