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可以看到!我軍進入合九城之后受到了當地住民的熱烈歡迎……”電視屏幕里,唐國的隨軍記者讓出了位置,指向了身后的唐軍部隊。
        坦克和裝甲車排列整齊,一輛接著一輛向前行駛著,車輛的兩側是齊步走的唐軍士兵,他們對道路兩邊的歡呼視而不見,只是一步一步向前。
        兩側的街道上,蜀國當地的平民正在熱情的揮舞著自己的雙臂,歡迎這些遠道而來的解放者們。
        他們是真的歡迎唐軍的到來,因為隨著戰爭的不斷進行,秦國人的暴政也在漸漸的凸顯出來,讓蜀地的平民非常不滿。
        對方會強行征召士兵,甚至違反了當初的承諾。秦國方面曾經答應蜀國的官員們,他們不會在蜀地征召超過50萬的士兵。
        可現在情況明顯不同了,秦國的保證似乎也過時了:秦國已經在蜀國征召了110萬部隊,而這個數字還有進一步提升的趨勢。
        實際上秦國方面計劃在蜀地征召300萬士兵,可這個目標顯然是根本無法達到的。不過這是一個努力的目標,類似一個行動綱領。
        至于說征召來的蜀地的士兵們能不能打仗,或者說有多大作用,其實秦國方面也沒有概念。
        之前在大華境內的時候秦國就吃過這方面的虧,他們無法妥善利用大華的仆從軍,害怕仆從軍防范仆從軍,最終還要讓這些仆從軍充當炮灰。
        對于劉志安來說,那些心懷鬼胎的大華仆從軍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可對于秦國來說,太需要一些壯丁來彌補自己在戰場上的損失了。
        如果只從秦國內部征召士兵,影響秦國本國工業的運轉不說,還浪費寶貴的人力,會對后面的作戰產生巨大的影響。
        除了拉壯丁之外,秦國還在蜀地瘋狂的斂財:唐國有良好的工業基礎與龐大的國內外市場,只要唐陌愿意,他可以輕松出售一些技術來換取錢財。
        可秦國卻沒有那么多的辦法:他們只能和獸人帝國保持一定規模的貿易往來,之前寄予厚望的到多恩的海路航線,現在已經完全成了一個笑話。
        經濟上的落后讓秦國方面陷入到了被動之中,贏鐸不得不在他能找到的地方劫掠收刮財富,以填補秦國在戰爭中的開銷。
        實際上,秦國在楚地不愿意撤退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在瘋狂的開采楚地的礦產,并且在劫掠楚地的財富。
        秦軍所過之處如同水洗一般,搶劫糧食和金錢簡直再正常不過,殺人防火也屢見不鮮。
        也正是因為這樣,秦軍在楚地的名聲也迅速崩潰,當地平民支持唐軍的行動,為唐軍帶路,高密秦國的動向,甚至愿意直接參戰抗擊秦軍。
        在這樣的巨大壓力下,張宣才會如此被動,收縮兵力最終倉皇逃竄,只剩下一個西山要塞群還在苦苦支撐。
        而唐軍完全不同,唐軍的行事作風因為有強悍的后勤保障體系支撐,有幾乎無盡的海量財富支撐,所以根本不屑去剝削當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