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寶寨附近,還有個皇華城遺址,和夾川的神臂城一樣,也是宋元戰爭中南宋江防工程的一部分,不過這是所有山城中,唯一的“島型”城址。
  南宋咸淳元年,忠州因為是度宗潛藩,而升成了咸淳府,把府治移到了這個島上,并且更名為“皇華”。
  不過在三峽工程中,這個只能算作邊角,主要是先把要被淹沒的那部分區域拿洛陽鏟探一遍,具體地深入掌握了城址布局結構和沿革變遷,現在都還輪不著做。
  因此基金會都沒有去那個島,而是直接繼續沿江而下。
  沿路經過萬縣,云陽,就可以抵達三峽正式的入口——奉節。
  萬縣的歷史非常久遠,夏朝屬梁州之地,商周,為庸國境域。春秋戰國先后屬于巴楚。
  到了宋代,這里先后屬于峽西路、川峽路、夔州路。開始成為巴蜀門戶,變成“萬商匯集,百舸爭流”的繁華之地。
  不過屬于“三峽庫區文物搶救保護工程”的,在這里只有一個武陵鎮的天丘墓群,一個唐初刺史冉仁才夫妻合葬墓。
  現在已經出土了東漢灰陶庖廚俑,唐代青瓷胡人武士俑,戰國虎紋青銅戈、東晉龍飾石磨扇、王氏“日入千萬”銅方壺等珍貴文物。
  但總體來說萬州在這方面的工程量不大,周至一行只在考察船上聽取了文保所的大致介紹,連船都沒下,不過從他們的嘴里,也了解到這個地方的重點不在文保工程,而是接納移民。
  去年國家正式頒布了《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標志著三峽移民的開始。
  這是一個歷時十七年,遷徙移民一百三十一萬的巨大工程,其時間跨度之長,任務之艱巨浩繁,在中外水利建設史和工程移民史上前所未有。
  在這里周至一行了解到,最終這上百萬移民里,大多數是后靠安置和本省安置,還有一些會遷到了魯、蘇、滬、浙、閩、粵等經濟較為發達的沿江和沿海地區。
  而處于庫區腹心地帶的萬州,將計劃接納動遷人口二十六萬多人,移民規模占到了渝州總量的四分之一、庫區總量的五分之一,會成為三峽移民的第一移民大區。
  現在當地干部個個忙到飛起,因此周至他們都不好過多打擾,聽取匯報后匆匆離去。
  云陽就不一樣了。
  云陽和萬縣的歷史差不多,但是云陽的重要文物實在是太多了。
  這里列入《全國文物分布圖》的古建筑、古遺址、古墓葬、石刻造像等文物就有一百四十五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處,省級保護單位三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十六處。
  而且大多都處于淹沒線以下,需要搶救性發掘或者遷移。
  其中最大的動作就是張桓侯廟,將實施遠距離整體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