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趴在齊鳴肩頭,有點百無聊賴的小紫,也恢復了精神,耳朵一豎看了過去。
能同時吸引她們仨的,是一件插屏。
所謂插屏,流行于明清時期,是屏風的一種,通常被放置在書案上,所以個頭都不小。而且因為明清玉雕技藝純熟。
插屏的造型,一般是木制底座,底座上預留凹痕,在將刻好的玉片插入凹痕。但面前這面插屏,不但個頭比普通的插屏大了一圈,更是通體都用碧玉雕刻,華麗至極。
伸手搓了搓了貓貓頭,示意小紫安靜后,齊鳴湊上前。
碧玉色澤溫潤,顏色接近菠菜葉色,細看之下一些角落中帶有銅礦物質特有的黑斑,玉器有瑕,原本黑斑的出現會破壞整體的美感。
但雕刻這插屏的絕對是大家,將這零星的黑板,或掩藏,或運用在一些細枝末節處,反而顯出深淺不同的層次,增加了整體的立體感。
插屏為圓片狀,屏心兩面均采用多層浮雕技法琢刻。
一面山嶺重迭,松枝茂盛,房舍隱約;兩童子騎乘于大象之上、其中一人高舉插著牡丹的花瓶,寓意太平景象、富貴榮華。
大象后跟隨著敲鑼打鼓兩隊童子;一隊四人,一人手撐「萬國來朝」華蓋領先在前,一人手持靈芝,剩下兩童子搬著一盆萬年青,都有祝愿萬壽長春的意愿。
另一面琢修竹數枝,秀石幾塊,蒼松參天,祥云飄浮,形簡而意足。
一屏兩面,一面靜,一面動,各有千秋。不過比起雕工,這東西最珍貴的還是用料。插屏差不多40厘米高,那原料至少還要大上一圈。
雖然沒有翻看底座,甚至沒有望氣,齊鳴大致也能猜出,肯定是清朝的東西,明朝的文人講究含蓄,做不出這么浮夸,暴發戶性質的東西。
“這是和田玉唉,話說這么綠的,還這么大的,我也好幾年沒見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