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的<舞馬銜杯>銀壺,5萬是保底,要是碰到喜歡的,多給你幾萬,也不是不可能。”齊鳴說著,指了指他提著的銀壺,介紹道:
“瞧見沒,你那壺的造型,像不像水囊?壺底是不是像個馬鐙?”
小龍一手抓著把手<把手是現代人的稱呼,沽大地叫<提梁>>,一手拖著壺底,湊近了看。他老家陜西山里,見過馬鐙,皮囊水壺小時候也見過,幾乎家家戶戶都有。
經過齊鳴的提醒,他一比對,確實像。
“這種銀壺,都是用一整張銀片捶打成,算是游牧民族的特色產物,遼金時期最流行。不過這種壺的年代,最早要追溯到唐朝。
你們陜西歷史博物館里,就有一件同樣樣式的唐代銀壺,目前是國家一級文物,禁止外出展覽的。”
齊鳴又指了指上頭的圖案:“這種壺的名字,取自壺上的這種嘴里叼著酒杯,又跪地的馬匹。
據說當年唐玄宗愛馬,在皇宮養了幾百匹駿馬。他養這些馬,也不是為了騎,而是讓人訓練這些馬跳舞。”
“讓馬跳舞?”小龍驚訝的重復,這得多閑的人,才能想到這種玩法。
“這其實就是現在馬術運動里的花樣騎術。你要是想象不出馬跳舞的樣子,可以網上找找花樣騎術是什么樣。
唐玄宗那時候隔個幾天就要跟自己兒媳婦開派對,派對開到高潮了,就讓這幾百匹駿馬,跳舞獻藝,來助興。
舞蹈的高潮就是你這銀壺上的一幕,領頭的馬叼著酒杯,跪倒在唐玄宗面前,玄宗皇帝再給它倒酒,人馬同飲。玩物喪志,馬都被他玩出花了,這結局肯定也好不到哪兒去。
后頭你上學肯定也學過,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被趕出長安,敗逃馬嵬坡。那些會跳舞的馬也就落到了安祿山的手上。
安祿山則把馬都送給了自己手下的大將田承嗣,這人是個土包子,也沒參加過唐玄宗的派對,沒見識過馬跳舞。
有一天他的隊伍打了勝仗,大家就圍著篝火慶祝,那時候的娛樂少,所謂慶祝也就是唱歌跳舞,加喝酒。那天正好奏起了馬兒熟悉的樂曲,這些馬也就跟著曲調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