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老師這件從風格上來說是印度<莫臥兒時期>的,3百多年歷史了。而且這對眼睛居然還是鉆石的,這還真是個不錯的東西。”
印度法律規定,文物是不能出境的,這一點比華夏還嚴格。但印度是聯邦制,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權,再加上印度很多寺廟宮殿都在荒郊野外,所以文物保護上還不如華夏。
這幾年,印度的古董也是拍賣會上的常客,尤其是宗教題材塑像,掛毯一類。
自己東西被夸,陳凱也很是高興:“哈哈,不瞞你說,我可沒你這眼光,當時我其實就看上了這幾顆鉆石。
加上這東西也不貴,才3萬多歐元,買回來還能裝點門面,就下手了,看來我又撿了個漏兒。”
“3萬多歐,那還真是地板價了,這東西拿到港島或者東南亞,200多萬肯定沒什么問題。”
齊鳴也有點羨慕,很多行里人折騰幾年都不一定遇上一件,但這位什么不懂的圈外人,一次拍賣會,就能遇上<玉壺冰心和印度象頭神>還都是貨真價實的正品。
話說,拍賣會上那么好簡陋的嘛?齊鳴心里狐疑,好奇詢問:“陳老師,你參加的是什么拍賣會?好東西不少啊。”
“是法國的一個小型拍賣會。對了,我拍賣圖鑒還保留著,你稍等。”
陳凱喜滋滋的起身,回來的時候手上拿著一本彩色封面的厚厚圖鑒。
齊鳴接過,陳凱說是在法國參加的拍賣會,但封面上的卻是英語,翻譯過來是<亨德拍賣>。
打開翻閱,跟一般拍賣會的圖鑒不同,這本圖鑒堪稱簡陋,除了照片和拍品名稱就沒其他了。
別說拍品的來歷介紹了,連詳細的長寬重這類基本數據都沒有,有幾個書畫作品,居然連作者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