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謹身殿,朱元璋把一個小籃子擱置一邊,略顯驚訝地看著案牘上擺放著的面條和蒜瓣,開口叫道:“陳洪。”
看到還在冒著熱氣的面條,朱元璋問陳洪:“這是誰送過來的?”
陳洪立刻回答:“皇上,這是皇孫殿下送來的。”
朱元璋點頭表示滿意:“他想得周到啊,允炆有沒有什么話要轉告我呢?”
陳洪搖搖頭:“皇孫殿下知道您這時候回來,就擔心您餓著肚子,其他的就沒多說什么了。”
朱元璋沉思了一會兒,說道:“他的孝心我領了,以后別讓他再送了,我已經吃過飯了,這樣豈不是浪費嗎?”
“去喊都察院左都御史王騫來,對了,告訴允炆,今晚我要去東宮用晚餐。”
陳洪趕忙回應:“遵命,奴才這就去傳達。”
朱元璋接著說:“這碗面不要浪費掉,賞給你了,吃完再去東宮傳遞消息。”
陳洪恭敬地接過面條離開,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他心中暗喜:皇爺竟然決定去東宮吃晚飯,這真是一個好消息!
于是他立即喊道:“來人,去通知都察院左都御史王騫前來。”
朱元璋坐在案牘前,喝了一口茶。
沒過多久,左都御史王騫便恭恭敬敬地走進來,躬身行禮:“微臣王騫參見吾皇陛下。”
朱元璋嗯了一聲,直截了當地說:“你都察院查辦的事情,你自己去藍田縣處理吧。”
王騫一愣,不明所以:“微臣斗膽請教皇上,藍田縣發生了什么事?”
朱元璋回答:“一會兒會有奏折通過武定門進入宮城,你出門時就能碰到,自己去取吧。”
滿臉困惑的王騫離開了謹身殿。
作為都察院部堂高官,王騫是都察院級別最高的御史,官居從三品。
他記得奏折一直都是直接送達朱元璋面前批閱的。
難道這次陛下是要把權力下放給殿閣中的那些學士了嗎?
很有可能!
畢竟朱元璋已經上了歲數,要是再讓他親自看那么多奏折,身體肯定是吃不消的。
實際上,身為負責傳聞核實奏報事務的都察院左都御史,王騫曾多次向朱元璋建議,將批閱奏折的職權交予殿閣處理。
殿閣先進行分類后再呈交朱元璋復查。
畢竟每天的奏折實在太多,都察院也不希望因此拖垮了皇帝的身體。
年輕時候的朱元璋精力充沛,不肯放權也就罷了。
但現在他已經六十幾歲了,還不肯放手,他的身體怎么吃得消呢?
如今得知朱元璋將批閱奏折的職責下放給了殿閣,王騫心中也松了一口氣。
他真的很擔心把老爺子給累垮了。
相較于詹徽、藍玉、黃子澄等人,王騫并沒有任何政治資源,這些人多少都與東宮和皇子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至于將來由誰登基對他們來說都是一場較量。
而他身為左都御史,唯獨效忠的是朱元璋,今年已經五十六歲的他只希望朱元璋能夠活得更長久一些,讓他能平安退休。
就在王騫邊思索邊前行的過程中,來到了武定門。
看見錦衣衛指揮使蔣璈捧著奏折走來,他便上前一步說道:“皇上讓我來領取有關藍田縣的奏折。”
蔣璈點了下頭,把那份關于藍田縣的奏折遞給了王騫,然后默默轉身向宮內走去。
王騫迅速展開奏折查看,看完后,臉色驟變。
奏折上的回復簡潔而決絕:斬立決,牽連者同罪!
八個字,冷如寒冰,字里行間似有劍氣橫生,透紙而出!
王騫攥緊信札,面容陰晴不定,邁向宮門的腳步卻突然凝固。
不對勁兒!
老太爺怎會未卜先知,提前知曉信中內容?
這信明明還未送至謹身殿啊!
難道老太爺昨夜在殿外處理文書了?
這又說不通啊!
正當他滿腹狐疑之時,詹徽與傅友文恰巧迎面而來。
“二位大人。”王騫先打了招呼。
二人拱手回禮:“王大人,有何貴干?”
王騫環視四周,見四下無人,壓低聲音問:“二位可知皇上是否常于殿外私下批閱奏折?”
傅友文一時摸不著頭腦:“此話怎講?”
王騫將自己的困惑和盤托出。
傅友文與詹徽恍然大悟:“哦,你是說‘小朝廷’那事吧。”
“啥?小朝廷?在哪兒?我怎不知?”王騫一臉茫然。
二人相視一笑,未再多:“不敢打擾王大人,我們先告退了。”
原來,傅友文和詹徽已默認了朱懷那里是個“小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