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二月,尤暖乍寒。
市里的事情大致告一段落之后,曾家輝將原定視察最后兩個縣的事,終于提上了議事日程,實在拖不得了,他決定立即親赴馬武縣走一遭。
馬武縣原是南陽市九個縣的工業大縣,這幾年的發展是每況愈下,幾年破產下來,就剩了幾個大企業還獨立寒風中,搖搖欲墜,分管工業的副縣長武敏都讓人叫“破產縣長”了。上次武敏到市里面見到曾家輝,不但訴了苦,也介紹了相關工作情況。對縣里的綿紡織廠和煤化工兩個最大的企業,曾家輝記錄在了筆記本上,也印在腦海里了。
他最關心的還是綿紡廠。
曾家輝沒有到過馬武縣,但對棉紡織廠的情況早通過各種渠道作了事先了解。據說五六年前它還是全省著名企業,有近兩萬名職工,廠里設備屬于國內先進,能紡出一流的衣服面料,曾經紅火一陣,風光一時。后來連續換了幾任廠長,廠子就每況愈下,萎靡不振了,原因在哪里?有說是當官的貪污腐化、不思發展造成的;有說是企業自己不爭氣、不求上進,被淘汰的;懂得內情的人卻說是某些人當了公糧倉庫的老鼠……因為許多人反應,馬武縣棉紡廠不行的同時,縣里幾個小棉紡廠卻應運而生,像雨后春筍般的冒了出來,而且生意日益興隆呢。也有人反映,那是某些廠領導自己干的小廠,他們借縣綿紡廠的名義進了最好的原料,利用縣綿紡廠的銷售渠道賣了自己小廠的產品,典型的損公肥私。有了這種情況,大廠接近破產、小廠卻悄然壯大,這種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針對這種情況,馬武縣的主要領導是睜一只小眼,閉一只大眼,根本不聞不問,一幅事不關已的態度。分管工業的副縣長武敏提的建議沒人理,說的話沒人聽,做的決定根本無人執行,最后她只得接受了“破產縣長”的現實。
這個情況,武敏早已報告了曾家輝。曾家輝當時的意見就一條:改革。因為,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必須往前走,沒有退路。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唯有改革才有希望和機會。
這一次曾家輝視察沒有微服私訪,而且還相對高調了一回,乘坐了一輛豪華考斯特,在11點左右到達馬武縣,陪同他的有副市長陸不平、組織部長崔萬志、秘書長郭為民和財政、工業、發展改革等相關部門負責人。
在縣城的入城口,以縣委書記候天燈為首的馬武縣黨政、人大以及政協的領導悉數到場,四大班子成員一個不少,列隊迎接。
例行的見面、握手之后,曾家輝道:“我到南陽也有近兩個月的時間了,一直為瑣事煩繞,耽誤了原定的調研時間,先給馬武縣人民表示歉意了!今天也就是來看看,你們不要搞得這么正式和隆重,簡便一點,請書記、縣長和分管工業的同志一同參加考察就行了,其他同志都回崗位工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