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音剛落,他又突然停住了。
在短暫的靜默后,他又悄然將案頭那份圣旨妥善收起,眼神中交織著復雜的情緒。
他憶起了另一位皇孫——朱允炆。
朱雄煐在外漂泊九年,未曾涉足過任何一個權貴圈子,倘若突然將他接回,恐怕只會使他處境尷尬。
倘若他能夠掌控那些文人士大夫還好,但如果手腕不足,一旦真正踏入皇宮,未必是件好事。
“來人哪!快去把劉三吾給我請來!”
朱元璋轉換了語氣,向外發出了召喚。
不久之后,翰林院學士劉三吾疾步趕來,躬身行禮:“微臣參見皇上,愿吾皇萬壽無疆。”
劉三吾作為專門教導朱允炆學問的教師,此刻被皇帝召見,誤以為皇上是要檢查朱允炆的學習進度。
朱元璋審視了他一會兒,開口問道:“朕的眾多子孫,自古至今都有你悉心教誨,你覺得在這些人中,你最為滿意的是哪一個?”
劉三吾略感愕然,心中暗忖:太子剛剛去世,皇上這是要挑選繼位人選了嗎?
盡管內心忐忑不安,但他作為一位秉持氣節的文人,并不打算像黃子澄、齊泰那樣輕易表態。
劉三吾深思熟慮許久,才回應道:“稟皇上,臣教授至今,論才智出眾、領悟力超群者,非已故皇太孫朱雄煐莫屬!”
朱雄煐的智慧,讓劉三吾亦贊嘆不已。
他還清楚記得,最后一次為太孫講授學問時,兩人探討元朝覆滅的原因時,年僅八歲的朱雄煐竟一語中的,指出元朝敗于暴政!
此等見解對于飽讀詩書的儒生而雖不稀奇,但對于一個孩童來說,能有如此洞察秋毫的見識,實在令劉三吾難以忘懷。
即使太孫已經離世,卻絲毫不影響他在劉三吾心中的形象。
劉三吾感慨一番后,接著說:“除此之外,太孫朱允炆亦堪稱優秀,只是……”
朱元璋示意他直:“但說無妨,朕還沒老到聽不得實話的地步。”
劉三吾點頭表示:“太孫朱允炆有時過于拘泥,過于墨守成規。”
換之,就是缺乏主見,行事刻板,這樣的評價劉三吾自然不敢在朱元璋面前直白說出。
朱元璋微微頷首,吩咐道:“朕明白了,你明日隨朕前往秦淮河邊烏衣巷第三家宅院,一同考察一個人的學問修養。”
“此事務必保密,不得向任何人提及。”
劉三吾連忙應承:“遵命!”
朱元璋揮手示意:“退下吧。”
朱懷端坐在書房內,陷入了深思。
面對已經成功改良的食鹽,他猶豫是否仍應繼續出售給轉運司。
若轉售給民間商人,他們是否會趁機哄抬物價,導致應天府鹽市價格混亂呢?
一旦應天府鹽價失序,朝廷追責之時,首先牽扯到的就會是他自己。
不行!
看來還是得賣給轉運司!
然而,之前與轉運司發生了沖突,老黃頭狠狠教訓了對方一頓。
老黃頭與轉運司并非同一系統,朱懷不能凡事都依賴老黃頭來解決。
整個下午,他都在苦思冥想如何與轉運司打交道,最終也構思出一套應對方案。
放下筆,朱懷又開始梳理自己的人脈資源。
底層人物他結識不少,而讀書人一類的,則相對較少。
如今要在應天府立足,拓展并穩固關系網,乃至逐步晉升,結交文人無疑是借用“勢”的最快途徑!
擁有先王智慧的朱懷,在看待問題時更顯高瞻遠矚,不再片面地看待儒生的好壞,而是學會在“權衡”與“駕馭”中深入思考,換句話說,朱懷的眼界和格局已大大提升!_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