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我要去上學了。”
朱允炆恢復了幾分斗志。
呂氏柔聲道:“這才是我的好孩子,就應該這樣振作起來!”
國子監之內,劉三吾與孔訥正在熱烈討論。
“劉先生,這新興學說已在士人階層中逐漸興起。”
黃子澄站在二人身旁。
對于《道德經》的新解,他也有所研讀,閱后驚嘆不已!
黃子澄恭敬地表示:“確實如此!老夫昨日已在課堂上將此學說向寧王及太孫等學子宣講,并要求他們熟識并理解這一課程!”
《道德經》的新注釋,在士人圈子內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甚至各地縣學、府學都將此學說列為必修課程。
此刻,國子監內的諸多鴻儒正商議是否將其納入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
孔訥滿懷期待地注視著劉三吾,追問:“劉先生,此刻就請您不再故弄玄虛了,提出此學術理論的大才,究系何人?”
黃子澄亦隨之表示贊同:“確實如此,既然已至如今境地,再隱瞞似乎就不夠妥帖了。”
劉三吾輕輕撫須,流露出幾分得意之色:“他姓甚名誰…”
話音戛然而止,恰逢朱允炆走近。
朱允炆見三位師長在此,遂恭謹施禮道:“學生允炆,拜見劉先生、黃先生、孔先生。”
黃子澄捋須回應:“皇孫不必多禮,近日學業進展如何?”
朱允炆答道:“昨夜已徹夜攻讀。”
見朱允炆面露疲態,黃子澄心中憐惜,誤以為他真是一夜未眠,沉浸于新解的《道德經》中。
“皇孫勤勉,實乃大明之幸。”
“這部學說并非短期內能完全領悟,你不必過于急躁,需徐徐圖之,老夫也在研習,凡事操之過急反而難以成功。”
朱允炆躬身行禮:“學生銘記在心。”
黃子澄頜首贊許:“正是如此,去吧,今日齊夫子會繼續講解《道德經》。”
“學生告退。”
待朱允炆離開后。
孔訥和黃子澄再度將視線轉向劉三吾,眼中充滿期待地詢問:“劉先生,您剛才尚未說完,那位才子到底是誰?”
劉三吾望著孔訥和黃子澄,二人在文壇皆已聲名赫赫,而未來若皇太孫即位,治理國家必然離不開文人輔佐。
尤其是孔訥,身為孔門宗首。
于是,劉三吾決定借此機會將朱懷引薦給孔訥和黃子澄。
黃子澄雖與朱允炆關系親近,然讓皇太孫結識一下他也并無不利之處。
“要不這樣,今晚老夫在烏衣巷酒樓設宴,邀請各位先生及翰林院的學士們一同前來,屆時老夫為你引介一番?”
孔訥與黃子澄對視一眼,雙雙含笑點頭:“劉先生此提議甚妙。”
“確實應當如此。”
“老夫也渴望親睹這位博學多才的新秀風采。”
劉三吾點頭稱是:“既然如此,那就這么定了。”
“一為定!”
孔訥與黃子澄一致同意。
告別孔訥和黃子澄之后,劉三吾思索片刻,徑直前往朱懷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