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懷請解縉留下來共進早餐,并約定晚上再邀請鐵鉉一起碰個頭詳談。
待解縉離開后,朱懷捧著交趾民生簿走進書房。
冬日溫暖的陽光斜照在他專注的側臉上。
朱懷翻開簿子,仔細地閱讀起來。
簿子上記載如下:
人口數量:四十萬戶,共計一百三十三萬人。
住房總數:四十萬間。
可供耕種的土地:一百二十萬公頃。
醫療資源極其短缺,幾乎沒有什么醫生,教育條件也非常艱苦,大約每萬人中才能享受到一處教育資源。
每年能夠產出的稻麥糧食總量:一千萬石。
商業活動:幾乎不存在。
這就是交趾布政司的基本現狀,各方面都非常貧困。
唯一還算過得去的就是糧食產量,但即便這一千萬石糧食,按照每石十來計算能交給大明的賦稅,也不過區區一百萬石。
每年實際能貢獻給大明的糧食不過一百萬石,還不包括可能出現的地主兼并和士紳盤剝的情況。
這樣一個落后的國家,還好已經被大明征服,否則后來的歷史恐怕更不堪設想。
能并入大明,對他們來說,可謂是一種福分!
朱懷對交趾布政司的情況有了大致的了解,下一步就是要明確目標。
明年洪武二十五年上半年對于朱懷來說極為關鍵。
他必須要見證交趾布政司戰后的重建工作,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財富和糧食輸送到大明國內。
這對朱懷是個嚴峻的挑戰,而對于解縉來說,則是更大的考驗!
朱懷背著手站起來,凝視著窗邊的地圖。
交趾左邊鄰近占城,占城農業發達,是一個物資匱乏的農業大國;南部則有暹羅、真臘兩國,海上還有蘇門答刺、舊港、爪哇和濘泥等地。
朱懷手指點在交趾布政司的地圖上說:“如果我們把這個地方作為中心,建設成一個茶葉、食鹽、絲綢和瓷器互相交易的商業中心,那么海洋上的財富以及周邊陸地的財寶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入這里,用來交換大明的絲綢、茶葉和瓷器。”
在明朝東南沿海地區,經常有沿海居民冒著生命危險進行海上走私活動,跟倭寇勾結。
他們這么做是為了什么呢?就是為了走私后能夠高價賣出國朝的茶鹽瓷器等商品。
但是這樣做風險極大,一旦被逮住,就會面臨砍頭的命運。
如果我能將交趾布政司打造成朝廷認可的正式交易城鎮,那么必定會引來大量江南商人來這里做生意!
市場的自我調節能力是很強的,只要宏觀調控得好,這個地方就能成為一座天然的聚寶盆。
這樣一來,也能自然而然地阻止東海商人與倭寇之間的勾結。
這確實是一個一箭雙雕的好政策。
歷來都有“堵不如疏”的說法,想要完全堵住東海與倭寇的貿易往來是不可能的,甚至到了嘉靖年間,國人勾結倭寇的情況愈發嚴重。
歸根結底,這一切還是因為金錢利益!
既然東南沿海的商人們追逐利潤,那我就在南方沿海地區建立一個合法合理的官方貿易港口,這樣一來,就沒有人再愿意冒掉腦袋的風險去做走私生意了。_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