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子聽說,好聽到能讓山上的飛禽走獸都下來跳舞呢。
這日,日漸傍晚。
桃花樹的孩童都歸家去了。
“公子,謝姑娘已經燒好了晚食,等您回去呢……”
元寶幫忙司馬夜夏收拾收桌子上的琴。
鄉下人買不起琴,也學不起琴,但不妨礙每日孩子們,纏著他要聽琴。
加上司馬夜夏鐘愛彈琴,一是不彈,就渾身難受。
所以,琴每天都帶過來的。
……
司馬夜夏起身,整理了一下褶皺的袍子。
嗯了一聲,走向了一處農家院子。
這農家院子簡樸,三間主屋,兩間副屋,籬笆圍了一個小院子。
是他租的。
他原本是想出去游學的,可是走到了昭州,無意中經過桃花村,發現了熟人。
謝鸞母女兩人,就住在這里。
覺得這里風景不錯,遠離鬧市,又是昭州地界,戰字軍駐守的地方,相對來說會比較安全。
司馬夜夏就在這農戶里租了一個小院子,住下來了。
閑著也是無事,就開始教左右鄰居小孩兒們,讀書寫字,漸漸,人越來越多。
都叫他先生。
他就索性在村里大桃樹下面,開免費的學堂了。
這下,村里人對他更是尊敬。
他在京城里,每天要面對的各種事情與目光太多了。
在這里,簡簡單單,做些有意義的事情,他覺得很是舒適。
就留下來了。
他平時吃飯都是謝姑娘母女幫他做的,元寶兩個小廝也會做飯,就是做得不如謝姑娘做得好吃。
謝姑娘的娘親,謝姨娘,以前是做過灶房娘子的。
都傳授給謝鸞姑娘了。
于是,司馬夜夏就索性交了他們主仆三人的伙食費,與謝家搭起伙來了。
謝家母女兩人回鄉之后,在鄉下置辦了田地,還有房屋,算是過得比較殷實的人家了。
這一切都要感謝司馬夜夏之前相贈的銀兩。
原本不收他的伙食費,也能供得起他們主仆三人的飯食的。
司馬夜夏人寬厚仁德,不占母女倆的便宜,伙食銀子一個月給好幾兩。
還有元寶兩個小廝包圓了謝家的粗活,砍柴挑水,舂米什么的,村里的人都羨慕不過來。
都猜想這教書先生是不是看上謝家女兒了。
謝家母女本來就是京城里回來的,家資頗豐,又行事低調。
謝家女兒到了嫁娶年紀了,好多媒婆都上門去幫她說親事,謝家女兒都沒有答應的。
據說是眼光高得很。
現在來了一個教書先生,與她們家搭伙……
于是,連媒婆都不敢再上門了,在觀望著。
“先生好!”
“先生今天辛苦了!”
走在路上,村人們都紛紛朝司馬夜夏打招。
除了謝姑娘之外,誰人也不識得他,不知道他的身份。
謝姑娘也不與旁人道,是個體面懂事的人。
司馬夜夏在這里,過得很是輕松自在,當一個名閑云野鶴的教書先生,也挺好。
他的師長給他傳道授業解惑。
他再給孩子們傳下去,也是有意義的事情。
司馬夜夏租的農家院子,就在謝家母女的隔壁。
他回屋洗了臉,凈了手,就去廚房里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