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老鼠不學無術,不知道九鼎,在舊時代華國的重要性。
但是常樂,上一世在修真調查局時,為了對付修真者,因為華國的上古文獻中,記載有許多,與修真者相關的內容。
應他曾經專門進行了解過,所以他知道,手中的這個小鼎,可能真的不簡單。
九鼎可以說是華國的代名詞,是皇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征。
是華國上古三代,奉為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
后來九鼎沒于泗水之下,就此失蹤。
后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權利象征與意義,亦曾屢次重鑄九鼎。
據說華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征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將九鼎集中于王朝都城。
從此之后,就有了"得九鼎者得天下"之說!
在其時,對表示王室貴族身份的鼎,曾有嚴格的規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皇儲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
華國后世帝王亦曾屢次重鑄九鼎,但是因為沒有實物作參照,這些仿制品實際上都沒有成功。
縱觀華國歷代史籍,關于九鼎下落的材料雖多,但往往自相矛盾,不禁讓人產生疑問,九鼎到底去了哪里
根據華國歷代史書記載,它確實曾作為上古三代的鎮國之寶,相傳了二千年,并且從未發現過關于,它已銷毀的歷史記載。
因此,九鼎的下落,成為了華國的,一個千古之謎。
至于最初的九鼎,是什么式樣是方是圓是四足還是三足鼎內外有什么銘文和紋飾一直無所考稽。
只有一部書中有過一段簡單述說,"禹鑄九鼎,五者以應陽法,四者以象陰數。使工師以雌金為陰鼎,以雄金為陽鼎。鼎中常滿,以占氣象之休否。當夏桀之世,鼎水忽沸。及周將末,九鼎咸震。皆應滅亡之兆。后世圣人,因禹之跡,代代鑄鼎焉。"
而這段文字的含義,諸書無解,只能大概理解為,九鼎是神物!
常樂在上一世,所翻閱的資料當中,曾經有一種說法。
這九鼎可以大小如意,大可吞天,小則可藏于須彌,平時就如同個小擺件一樣,并不如何大。
只不過這個說法,出自于鄉野無名之輩,不被人們所采用,而歷代帝王,都是鑄的大鼎,并且是越大越重越好。
常樂與林雨婷,兩人一人扛了一個大包袱,里面裝滿了東西。以常樂現在的體格,都覺得有些沉重。
那大老鼠卻說道,:"何必這么麻煩你先放下,我自然會給你們送出去。"
常樂將信將疑,與林雨婷兩人,將大包放下,心中想到,莫非是這大老鼠又反悔了
只見許多小老鼠,鉆到兩個大包底下,將兩個大包給托了起來。
大老鼠在前面引路,常樂和林雨婷,走在它后面,而那些小老鼠,就扛著兩個大包,走在最后。
原來這一號避難基地,卻并不只有一條路,而是四通八達有很多通道。
當重新見到,明朗的天空時,常樂已經身在,一個陌生的,山谷之中。
"就送你們到這里了,等你們走后,我就會把這里封閉,以后不要再來了。"
大老鼠不等常樂,和林雨婷回答,轉身回到了,剛才出來的洞內。
常樂本來想說些什么,但是想了想,卻最終還是什么都沒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