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樂的腰再微右轉,右胯根微內收,隨著轉腰,他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帶動右掌弧形下落經右胯側,隨下落隨著臂外旋使掌心漸漸翻朝上,同時左掌也隨轉腰自前弧形向右下移,隨移隨著臂內旋使掌心翻朝下。
常樂左腳尖外撇,身體漸漸左轉,隨即重心漸漸向前移于左腿,右腳跟離地,隨轉體右掌弧形向左下移,隨移隨變拳并隨著臂內旋使拳心朝下,左掌也隨轉體向左后移。
然后常樂的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左腿,右腳向前提起,右拳自右前向左下繞,左掌向左而上劃弧,高不超過耳部,隨劃弧隨著臂內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
"哈!"
常樂吐氣開聲,他右腳向右前斜方邁出一步,先以腳跟著地,隨即腳尖外撇踏實,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右腿,左腳提起,身體同時漸漸右轉。
隨著轉體,常樂右拳自左而上經胸前向前搬出,隨搬隨著臂外旋使拳心漸漸翻朝里面上方,隨即漸漸向下弧形抽回,左掌也同時隨轉體弧形向右經右臂里側前攔。
他左腳前上一步,先以腳跟著地,同時身體繼續右轉,左掌繼續向前探出,右拳弧形收回于腰際。
然后重心漸漸移于左腿,左腳漸漸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時身體漸漸左轉。
"轟!"
隨著轉體動作,常樂右拳向前打出,虎口漸漸轉朝上,左掌微里收,指尖斜向上前,附于右小臂里側。
他在連續進步時,速度均勻,上下相隨,上身正直不歪斜,右腳前上一步時要比一般步型更開得闊一些。
通過練習,常樂發現這套拳是以四兩撥千斤為主的擊打技法。
此拳雖然沒有其它拳術之剛猛,但也是從剛猛中柔化而來,并達到以柔克剛,用意不用力的柔化境界。
其中要領有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垂肘、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纏綿不斷、動中有靜,身體正中,虛實分清、用意不用力。
所謂用意不用力,不是不需要力,而是在強大的量力中,用意去促進、柔化、體會、感知,從而疏通了各部位肌能之間的銜接力和運轉率,并具有靈動的勁。
而在實際的演練中,常樂發現,在逐步加大實施力度,擴大動作幅度后,以脊背肌發放力,每個動作中,有出必有回,源頭在丹田,才能從外力轉化為內勁,以意化勁,才能為用意不用力,心意相通的境界。
而所謂上下相隨,下肢以上身體開展方向而隨動,為上動而下隨,其實上胸體本就是一個整體開展的面,同時是內能釋放的盤,而下肢則是上體支撐的根。
一般情況都是下肢托著上體走,但是在高級狀態下,是以身帶腰、舿及后腳步的前行。
不過多數都以重心到位,再把后腳前跨,或者以身前推,利用慣性促進后腳的前跨合。
而這里則有個問題,是股胯位肌能量力的銜接率和前動力不夠,解決這一問題就只能"拉"。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