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雖如此,但是謝離想的還是太過簡單了。
經過多番打聽,幾人才找到一家做車子的,只是這里的車子實在讓謝離有些目瞪口呆。
不是說不好,而是太好了!
這里車子的雙轅平行前伸,兩端連接著車衡,看著甚是規整。
長方形車廂,里面坐上個四五人絕對沒有問題。
車棚的頂蓋中間略微凹下,兩端出檐較長且微微上翹,整個彎曲的弧度也甚是漂亮。
棚頂飾有七道凸箍,平行排列著。
整個車廂除了前面有個小門之外,其余側面都是封閉無窗的。
謝離進了車廂,里面擺放著憑幾(可供人憑倚的一種家具)等物,其他帳帷等也是一應俱全。
謝離從車廂出來之后,一陣無語,心道就一車子搞的這么花里胡哨的,那馬一跑起來的話,這么多裝飾的東西反倒是累贅了。
正要開口時,卻聽那店主先開口道:"老朽這雙眼雖說已經不怎么好用,但是這識人的作用還是有的。幾位身上的氣質風采一看就是出身不凡,在平常出行時用我這長檐車輿,不僅穩穩當當,更重要的是在車內可以逍遙自在,隨意坐臥。"
桓羨點了點頭,然后道:"老伯話雖說的不錯,但是我等一行人是要著急趕路,不是出行游玩。這車外觀和廂內擺飾雖還可以,但是套上老牛之后,一天能趕個三十里路已經算是多的了。"
謝離聽到桓羨的話之后,這才意識到心中感覺別扭的地方是出自哪里。
原來這是一輛牛車,而不是自己第一印象里的馬車。
經過桓羨"不經意的提醒"之后,謝離終于想了起來,之前在了解這個時期名士的時候,總是會在某些不經意的地方,看到有名士與牛車共處的畫面,至于馬車,則是少之又少。雖然說當時并沒有給與太多關注,但是現在想起來,這其中的原因,在此時倒也多少能理解了些。
如此動蕩的社會之下,世族名士們不再像是三國時期那樣,由于各種原因而積極入世。
成就事業也好,匡扶社稷也罷,在這個時候,已經不是名士們的第一選擇。
為了遠避那些朝堂之上的紛紛擾擾,他們在這個時候開始了崇尚清談,研究玄學。整日對酒當歌,得意盡歡。
不再廟堂之上,所以日常的生活節奏之慢,顯而易見。
馬車對于這個時代的名士來說,實在是有些太快了。
還是牛車來的舒適些,享受些。
好在謝離沒有開口詢問如何套馬的問題,否則的話,那可真是顏面掃地了。
對著桓羨說了一句"無妨"之后,便去和店主商量好了這車子的價格。
只是在給了店主錢帛之后,謝離又接著對店主道:"麻煩老伯將這車里的一切裝飾之物,全都拆了,里面只留下臥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