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堯一向狂妄自大,他連玉柱都不放在眼里,更何況是王相卿這個草民呢
就在玉柱的眼皮子底下,年羹堯揚長而去了。
玉柱望著年羹堯遠去的背影,卻絲毫也沒有生氣。
年羹堯也是個大明白人。
老皇帝先安排楊森,后讓玉柱來西安,就是來掣肘年羹堯的。
只是,玉柱到任陜西巡撫,楊森又被老皇帝故意調走了而已。
年羹堯公然不去迎接玉柱,再又當街甩臉子,正好坐實了督撫不合的事實。
西安的大街上,肯定有康麻子的眼線。
年羹堯當街這么一鬧,也幫著玉柱省了不少的工夫。
等年羹堯走遠了后,王相卿才從地上爬了起來。
玉柱笑瞇瞇的望著王相卿,王相卿就算是再蠢,現在也應該猜出了玉柱的身份。
因為,能被年羹堯尊為賢弟的人,在陜西只有玉柱一人而已。
草民有眼無珠,竟然不識爵部大人,實在是罪該萬死!王相卿很識相的跪到了玉柱的跟前。
這年頭的商人,哪怕是家財億貫,也是賤商。
賤商,膽敢得罪當官的,這才是不正常的事兒。
尤其是位高權重的總督,一旦得罪了,難逃家破人亡的悲劇下場。
玉柱擺了擺手,嘆息道:起來吧。我若不護著你,你全家……故意停頓了一下。
王相卿的臉色蒼白如紙,玉柱的未盡之意,他豈能不明白
若是沒有玉柱的庇護,大盛魁和王相卿,就都完了。
既然得罪了年羹堯,王相卿就無路可走了,只能投入玉柱的門下,才能保住全家老小的性命。
玉柱正在謀劃著西征的糧草問題,王相卿的主動來投,恰好是想磕睡,就挨著了枕頭啊!
已經是中午了,王相卿還想請玉柱吃飯,玉柱擺了擺手說:西安的街上無美食,不如回撫衙用膳吧
玉柱都發了話,王相卿能說啥,只得從命。
王相卿也知道,如今的西安城里,并無特別知名的美食,比京城里差太遠了。
以前,因為公務的原因,玉柱在西安待過一段時間。他非常清楚,西安的諸多百年美食老字號,都是清末時期發展起來的,在康熙朝都是木有滴。
說白了,這個時候的西安人,日常以面食為主,并不擅長炒菜,八大菜系里也沒有陜菜的蹤影。
在西安城中,面館、大餅店,倒是滿大街都有。
回了撫衙之后,玉柱領著周荃和王相卿進了三堂內的西花廳。
三個人,一邊吃茶,一邊閑聊。
大約半個時辰后,玉柱基本上明白了,大盛魁最突出的就是草原上的人脈,以及豪橫的運輸能力。
迄今為止,大盛魁的旗下,已經有近五千頭馱貨的牲畜。
整個陜西省,糧食肯定無法自給自足,必須依賴朝廷的糧食供應。
從河南運輸進來的糧食,送去西寧前線,可以逆黃河而行,直達西寧。
但是,陜西北部和西部諸多缺糧的地方,就要靠陸路運輸了。
在玉柱到任以前,陜西各地的糧食,除了常平倉之外,都由私人糧商們負責轉運販賣。
好處是,朝廷幾乎不花銀子,就解決了老百姓的吃飯問題。
壞處也很明顯,囤積居奇,低買高賣,乃是糧商們慣用的手段。
玉柱既然是陜西的父母官,老百姓吃飯的問題,肯定是他的本職工作。
大盛魁在玉柱的眼里,就是個很好的物流公司,類似于三通一達。
在玉柱之前,王相卿也和一些地方官合作過,無一例外,都以失敗而告終。
原因嘛,其實也很簡單,那些地方官就是想中飽私囊,而不是徹底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
玉柱一點也不啰嗦,問清楚了糧食在路上的運輸消耗之后,就吩咐了王相卿:十石糧食,六石送到延安城里即可,其余的都算是你的利潤。
此前,官府征發徭役,主要就是往各地的常平倉里運糧。可問題是,從西安出發的十石糧食,送到延安府后,頂多也就是二石而已。
路上的消耗,實在是太大了。
玉柱呢,索性利用王相卿掌握的龐大物流能力,采取承包經營制,先試點延安一府,再廣泛鋪開至全省。
也就是說,玉柱將來會把全省的糧食運輸工作,都交給大盛魁去經營。
大盛魁賺取合理的運輸利潤,并承擔相應的開支,確保各地的常平倉處于滿倉的狀態。
陜西太大了,玉柱不可能把全省的糧食買賣,都給壟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