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不詳說三皇五帝,也不提華夏文明。
且說,帝嚳本是黃帝曾孫,他與元妃生下一個兒子叫棄,因為黃帝的姓氏為姬,所以也叫姬棄。
帝嚳讓位堯之后,棄主管農業的職務,直到大禹治水有功,被舜禪讓天子,又
建立夏朝,棄的后代繼續擔任這個職務。傳至‘不窋’(zhu)的時候,正處于夏朝政治衰敗時期,夏朝‘帝太康’廢棄農官,不注意農事。不窋因而失去農官之職,于是逃奔到‘戎狄(rong、di)’部族地區——邰遷,也就是現今陜西西部一帶。而他族
人逐漸形成一個新的部落——周。
后來夏被商所取代,而棄的后代已經傳至到了‘公劉’。也就是《詩·大雅·公劉》中‘篤公劉,匪居匪康……的原型人物了。
公劉帶著子孫帶周部落遷居豳(bin),也就是今天的陜西旬邑縣一帶,當時已經作為諸侯朝奉商朝(殷商)。
又傳了九代,到‘古公亶父’為部族首領時,周人受西戎侵襲逼迫,不得不遠徙,最后遷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的周原,從此定居下來。
古公亶父的原型是《詩·大雅·綿》中的‘綿綿瓜瓞(die)。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
提到他,就可以說到兩個人身上,而且這兩個人在華夏歷史上也算是千秋萬載盡所周知的人。
一個是他的孫子,周文王‘姬昌’,也就是后來周朝的奠基者。
另一個人便是姜尚,也就是《武經七書》之一《六韜》的作者。
姜尚又名呂尚,又叫姜子牙,道號‘飛熊’,他還有一個稱呼便是‘太公望’,所以世人多稱之為‘姜太公’。
說到這,林牧停了停,又去喝水。
江思甜邊聽邊感到驚訝不已,原來華夏的歷史人物卻有著這般淵源,于是說道。
這個我知道,好多農家的墻壁上寫著‘太公在此’或‘飛熊在此’就是姜子牙了。
林牧喝完水點了點頭,繼續說道。
說起‘太公望’這個稱呼,其實挺有意思,這三個字需要拆開來說,所謂‘太公’是爺爺的意思,其真意所指就是周文王的爺爺古公亶父。他在位時,就盼‘望’能得到一個圣人——一位文能安邦、武能治國的賢才,所以周文王與姜子牙在渭水同車的時候,便名姜子牙為‘太公望’,以‘師’待之,因名姜尚(呂尚),所以后來被周武王‘姬發’尊稱為‘
師尚父’。
師,是師之、教誨的意思,尚父便是叫‘尚’為父親,在現在的意思也就是干爹,干爸爸了。
原來如此,你不說,我還真不知道有這樣的典故,還真是有意思。江思甜插話道。
說句實話,歷史上好玩的事情其實很多,有時間我再和你說說其他的。
先說后來武王伐紂,在牧野之戰大敗70萬商軍后,正式建立周朝。
隨后,在太廟登基并同時分封各諸侯。第一個封的,并不是自己同族‘姬’姓諸侯,卻是第一功臣姜子牙,封在青州,也就是后來的‘齊國’,戰國時期‘田氏篡齊’才改了姓氏,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直到后來被秦統一六國吞并,楚漢相爭時其后代短暫
復國又被劉邦所滅。
接著,后面分封的才是武王同族的族人以及閎(hong)夭、散宜生等大臣。
這其中,便有兩個人也被封了諸侯和疆土。
一個是周文王的二弟‘虢仲’,封在顓頊后裔祝融之墟,也就是剛才咱們經過的地方——現今滎陽一帶,史稱東虢國,鎮守周朝東面最重要的隘口——汜水關。
另一個是周文王的三弟‘虢季’,封在陳倉,也就是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經過的地方,現今寶雞一帶,史稱西虢國,鎮守周朝西面的大散關。而‘假道伐虢’這個成語中的‘虢’源自就是東虢國。_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