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來自五百年之后的現代,而到了這大明朝之后,他所見所聞的很多事情都發生了改變。
雖然他的歷史課程的成績并不是很好,但是那只不過是因為他對歷史并不感興趣而已,并不代表著他沒有學過。而之后,一些電視科教片,或者是一些名人學者對于歷史進行講解的節目,他也看過一些。
張凡發現了一個問題,在現代人的眼中,現代的大部分人都有著一個認識,認為在中華大地最后的兩個封建王朝中,滿清是要優于大明的。本來,對于這種事情,張凡是不會過多考慮的,畢竟這還沒有涉及到他的生活當中去,只不過是平日里聽聽別人這么說說罷了。
可是來到這大明朝的這么些年里,張凡對這種思維論調產生了一種非常反對的看法。大明朝就真的要比滿清差嗎
經過一番考慮,張凡發現了問題所在。似乎那些人們的目光,全都停留在了兩個王朝的層。更有甚者,認為大明朝的皇帝全都是混蛋,而滿清的皇帝全部都是圣明賢君。
好,大明朝的皇帝是有些不盡如人意。就連開國皇帝朱元璋和公德蓋世的朱棣也逃不過被后世之人的挑刺和貶低。可是,如何評價一個王朝,難道就當真只是去看它的統治者是什么樣子嗎
舉個很好的例子,正德年間,正德皇帝本人貪玩非常,能自著戲裝臺唱戲,能微服民間調戲良家女子,能自封將軍陣打仗。還設置了如豹房這樣的所在,供其游玩ying樂。而且正德年間還出了個劉瑾這么個大奸宦。這么看起來的話,正德的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昏君。
可是卻沒有人看得到,正德年間,民間百姓的生活并非悲慘,反而還是富足的很。或許有人會說,正德年間,還爆發過劉六劉七的起義。可是那也是在正德剛剛即位的時候,被一些宦官假傳皇帝圣旨,從而造成的原因,并非是正德的本意。而且就連正德游戲之作的陣打仗,也是贏了那場"應州大捷",使得正德年間,元蒙殘黨不敢再犯。這一段即使是清人極盡污蔑明朝之能而所寫的《明史》也是不得不承認。更何況,正德后期,民間百姓的生活還是相當富足的,必不會發生什么餓死大批百姓的事件。
而反觀滿清,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快速崛起而統治中原大地的政權,他們真正所想的并不是如何讓國家強盛起來,反而是如何能夠鞏固自己的統治。不見康熙、乾隆這樣的一代"圣主"大興文字獄,害死了幾千幾萬人;不見乾隆皇帝之時,滿地餓殍、慘死無數;不見那滿清最后又是如何被滅國的!
話說的有些遠了,總之,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或者只看幾個領頭人物的好壞。而大明朝給予當時的世人,特別是那些到過大明朝的歐洲人的一個最為直接的表現就是——開明。
當時有明文記載到,"中國人爽快的贊頌鄰國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國家的人,除了自己國家的東西以外,不喜歡別的東西。中國人看見來自歐洲的產品,即使并不精巧,仍然發出一聲贊嘆。……這種謙遜態度真值得稱羨,特別表現在一個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對于那些有眼無珠、故意貶低所見東西的人物,這是一個羞辱。"
由此可見,現在所流傳的,關于"中國文化傳統"是國人"愚昧僵化、盲目自大、坐井觀天"的這種思想絕對是一種錯誤。
起碼就張凡現在看來,大明朝對于國外的事物,并不會太過輕易的妄下定論。實用的東西,比如這佛朗機炮,那絕對是明朝人所需要的,并不會因為這東西不是大明所制而產生什么抵觸。而對于外國那些看似精致,卻并沒有什么實用的東西,明人也不會一味地去貶低。
說了這么多,轉入正題。隆慶一聽到張凡說,那些佛朗機人或許還有很多新研發的武器之時,他頓時就起了興致。只不過如今,眾人還根本就不知道那些武器究竟是什么,這還是需要張居正這位"外交能手"去套人家的話。
這聽起來又是一句開張居正玩笑的話,而張居正這個時候卻是當真連一點點不開心的想法都沒有。畢竟這是為了國家的強盛,再說了,嘲笑他的都是自己的同僚,自己國家的人,并沒有什么丟人的。
鏡頭轉向偏殿之中,喬安娜和理查德兩人還在這里干等著,只不過他們倒也并不是覺得太焦心,畢竟這
里有著比之他們在江南之時所喝到的更加美味的茶飲。這其實是廢話,皇宮之中,怎么會有差的東西,更何況是這種用來接待外國使臣所用的茶葉,即使不是頂級的,也絕對是尋常人家見不到的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