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也不和其他人賣關子,而是耐著性子解釋了起來:"眾所周知,銅并不是一種惰性金屬,長久放在空氣當中很容易氧化,相信你們家里也有銅制的器具,用不了十多年,就已經銹跡斑斑了吧。"
朱老不愧是專業人士,而且極其通地氣。
他清楚絕大多數的人對于古玩并沒有太多的認知。
而且臺下的觀眾,絕大多數都是從農村出來的,對于種地有一套自己的認識。
銅制農具在這個年代很常見,這種工具普遍價格低廉,方便獲取,而且質地柔軟,是種地的好幫手。
可是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容易生銹。
經他提醒,觀眾們才反應過來。
"唐代至今已經有1200余年了,這青銅燭臺竟然沒有一絲銹跡。"
"對啊,而且從我的角度還能看到上面的紋路,清晰無比,說是新的我都信。"
"難不成,這是假貨"
朱老趕緊解釋道:"各位可以放心,黃老板絕對不是沽名釣譽之人,朱某以個人名譽擔保,眼前的青銅燭臺絕對是唐代的真品。"
"它的價格之所以這么低,就是因為,這青銅燭臺并非保存良好,而是有很明顯的修復痕跡!"
出土的青銅器往往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征。
就是表面存在一層綠色,這種綠色的外殼被稱為氧化銅,是銅在空氣當中氧化形成的。
古老的青銅器,根本就不可能像眼前的青銅燭臺一樣,還保留著原汁原味的銅色。
其中自然是涉及到了青銅器修復與復制技藝。
華夏的青銅修復技術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時期。
在宋朝,一個名為金石的學者,就創造了傳統青銅器修復流程。
其中一套流程下來,包含清洗、去銹、矯形、配缺、刻紋、鑄造、打磨、補色...包含十個步驟。
每個步驟都有其特殊的技術要求。
經過修復技術后,青銅器可以再度展現原有的風貌。
只不過,大部分的青銅器出土的時候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空缺。
因此,需要使用金屬對其配缺。
剩下的各個步驟當中,也需要對損壞的部位進行修復和完善。
經過這么多步驟之后,一個完整的青銅器就出現在了眾人面前。
但越是完整代表經過的修復越復雜。
古玩收藏當中,最講究的就是原貌。
因為只有原貌,上面才會保留歷史的痕跡。
修復文物的工作,通常是國家部門的事,民間的收藏家很少會涉足。
碰巧,在成為古玩店的老板之前,黃老板也是民間收藏家協會的會長,認識了許多青銅修復專家。
按照他的商業理念,越完好的物品,拍賣的價格越高。
所以他便花重金請修復專家,將他收來的青銅燭臺進行了完美修復。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更是對青銅燭臺呵護有加。
才有了今天仿佛一個全新的青銅燭臺展現在人們面前。
可惜,他現在越來越像一個商人,反而忘記了收藏古玩的初心。
保留歷史原貌,才是收藏界的真正目的。
朱老的話語擲地有聲,在他解釋完畢之后,臺下先是陷入了一片安靜當中。
隨后,迸發出一陣雷鳴般的掌聲。
林然也跟著觀眾一起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