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有人喊出來了。
“太急了嗎?方才你們不還說此事不能再拖了,朕以為愛卿們都是這般想的,行了,這件事就這么定了,遲早要立后,那就這么定,封后圣旨朕稍后會送去將軍府,百里愛卿,你可有意見。”
這叫什么話!
帝曦寧突然問百里夕,群臣一臉莫名。
這事封后,還要問她同意不同意不成?
不是應該謝天謝地嗎?這怎么跟他們想的有些不一樣,他們今日提及此事目的不是要皇上著急立百里夕為后,而是要讓開后宮。
“臣遵旨。”
百里夕的回答更是簡單,換上下令,她遵旨。
眾人又是一臉蒙。
“那好,這件事就提上日程了,諸位愛卿還有事嗎?沒事就退朝。”
“皇上,臣有事啟奏,皇上,皇后人選已定,是否同時封四妃,按照祖制,我大啟后宮一后四妃三嬪…”
又是禮部尚書,既然皇上假裝聽不懂,他就說得更明白些。
“對,此事不如一并議了,皇上,廣開后宮,是為皇家開枝散葉,另外,百里大人封后,日后要主持后宮,行一國之母之職責,怕是不便在朝堂上與大家共事了,與理不合,也不合祖制。”
這次說話的是禮部尚書。
一時間又是幾位大人站出來附和,這次不光是他們,就連平日不怎么說話的幾位老臣也開口了。
一看就知道,這是早就商議好的。
帝曦寧臉色有些難看,看得出在隱忍脾氣,這些人指點朝堂是他們的職責,但是對他的后宮指手畫腳,是否管的太寬。
他的朝堂,不需要太多的連襟關系,更不需要靠著后宮來制衡朝局。
大啟朝堂,所有職務,能者居之,不管是誰,他都不管著。
“皇上,諸位大人說得有道理,百里大人日后是一國之母,自當有一國之母的風范,再參與朝政不合適,后宮不干政,這是鐵律,亂不得,其實也是為百里大人好,百里大人一介女流,領兵打仗,為大啟立下大功,她功不可沒,從前,臣也聽聞,她在戰場上受了不少傷,如今天下太平,皇上也該憐香惜玉讓她好生休養……”
瞧瞧,說得多好聽,這意思是百里夕當了皇后就該享福了,不要再這般操勞,都是為她著想。
說這話的人,是太后的娘家人,也是皇上的親舅舅。
他一開口,其他人都讓出位置了。
皇上應該看清楚了,不光是他們,就連太后娘家都有想法的。
帝曦寧心里冒火,可若是直接懟回去,那便是打他母后的臉,讓她母后難做,但是不說,他心里這火氣也下不來。
“好生熱鬧,諸位大人所慮周道,我和皇上都未必想得這么周全,后宮是皇上的后宮,皇上是否納妃,我百里夕不便多說,全憑皇上做主,但是皇上乃一國之君,他曾當眾說過什么話,諸位大人應該都知道,你們這般是置皇上于不顧啊,君子一快馬一鞭,他是一國之君,尚不能做到出必行,敢問諸位大人,百姓會如何議論?至于我入宮后是否理朝一事,我亦不知有何不妥?方才玉大人也說了,本官自為朝廷效力以來,從未愧對朝廷,日后若是有什么做的不好,你們大可說,若有錯,我百里夕絕不占著茅坑不拉屎,我這人說話,話糙理不糙,諸位大人好生想想,我站在這朝堂上,究竟哪里不妥了?是亂了朝政還是禍害了黎明百姓?”
百里夕一番質問,問的群臣啞口無。
帝曦寧暗暗豎起大拇指,知道她這時候站出來說話,勢必樹敵,可也知道她為何如此,無非是不想讓他為難幫他解圍,不惜那個讓他這個皇帝跟臣子的關系鬧僵
“既然諸位大人無話可說,那便是沒道理,既然沒道理,那以后就不必說了,其實我也知道你們的意思,的確,皇后站在這大殿之上指手畫腳的確不太妥當,諸位放心,他日我入宮,便辭去天機營統領一職,但我百里夕有句話說在前頭,日后我便是后宮女子,可若是這朝堂之上有需要,百姓有需要,大啟有需要,我百里夕隨時可以拿起手中的刀,到時候還望諸位不要說什么后宮不得干政的話。”_k